日军在中国的“马其诺防线”为何顷刻被攻下

“二战”期间,日本关东军在中国东北的中苏、中蒙交界的战略要地,强征上百万劳工,修筑了17处世界上最大的军事要塞,并称其为“东方马其诺防线”(一战后,法国国防部长马其诺领导修建的一系列防御工事,被誉为“马其诺防线”。这些地下军事要塞是怎样建成的?其规模到底有多大?它最终是怎样覆灭的?

秘密构筑地下军事要塞

1937年“七七”事变之后,日本逞其一贯的侵略本性,先后于1938年7月和1939年5月发动对苏联的军事挑衅,虽然均遭惨败,但他们并不甘心,仍然进行周密的战争准备。

此后,随着日满共同防卫措施的提出,日本关东军开始着手完善它在伪满(注: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日本侵略者利用前清废帝溥仪在东北建立了一个傀儡政权,史称伪满政权)的各种军事设施,先后建成20个空军基地,133个飞机场,200多处降落场,可配置55至60个步兵师的军营,150所共7.5万张床位的野战医院,而大量的补给基地和仓库、粮食、弹药、燃料等物资的总容量,可供180至200个师战时应用。

尤其是在与苏联、蒙古接壤地区,日本关东军还秘密构筑了1000多公里的17处筑垒地域(注:即军事要塞)。这些筑垒地域都是沿着面向苏联的山脉走向构筑的,每一处都筑有75至300多个永备工事,有的相当庞大,分上、中、下三层,其地下交通坑道蜿蜒数十公里,有的还直接通到地面部队所集结的营地。

由于日本关东军构筑在茂密的山涧和丛林暗处,因此具有很好的隐蔽功能,即使在白天,也无法轻易发现。

这些地下军事要塞都通过地下坑道相连。每一处都有3至7个抵抗枢纽部,每一个抵抗枢纽部又由3至6个支撑点组成。这些抵抗枢纽部和支撑点通常都构筑在制高点上,相互连接,并有火力联系。并配备了弹药库和粮库,发电站,供水系统,浴室,还有以班排为单位的兵营、会议室、医务所、电话总机房、指挥室等等,一般都装有现代化的暖气设备。

为了防御飞机轰炸和大口径重火炮的轰击,各地下工事均依托山体坚硬的岩石,在山体的中部和底部挖掘,并在顶部和四周浇灌20至50厘米厚的水泥混凝土,重要部位的厚度甚至达到3米。日本关东军还根据战斗的需要,在这些地下工事的地表上,沿着山脉的走向,利用山坡丘陵,构筑成环绕山体的战斗掩体和交通壕,形成具有交叉火力的战斗工事。

这些地面工事与地下工事之间有通道、观测所、射击孔和通信联络设施,使地上地下的军事设施连为一体。另外,在进入地下的每一个入口处都筑有厚度1至3米不等的钢筋混凝土碉堡,这些碉堡有明有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