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世凯如何失去对北洋系的控制

袁世凯一手创建的北洋集团成为他登上权力顶点的重要支柱,但也成了他身败名裂的重要因素。

北洋集团的致命伤

北洋集团作为一股政治势力的诞生,可以追溯到清朝1861年设立的“南北通商大臣”,在这个职位上,北洋大臣由直隶总督兼任。在任北洋大臣时,李鸿章培育了一个“淮军集团”。到了袁世凯继任时,因其与淮军集团有千丝万缕的关系,也继承了部分淮系资源,并用心打造了一个“北洋集团”。这个军事政治集团泛指袁世凯在甲午战争后的“小站练兵”中一手带出的军人和政客。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中,由于当时清军的主力部队——武卫军在战争中基本全军覆没,给了袁世凯扩充自己军事实力的机会。1902年6月21日,袁世凯以“庶务殷繁,难并立一心专顾军务”为由,请求成立以练兵为主的机构“军政司”。有了“正式编制”后,袁世凯任命亲信担任军政司的各个要职,比如军政司长官是袁世凯自己,下面的兵备、参谋、教练三处的主官则分别由小站练兵时期的亲信、被誉为“北洋三杰”的王士珍、段祺瑞、冯国璋三人分任。

从表面上看,清末民初的北洋系是一个实力庞大的政治集团。他们掌握了当时中国强大的军事力量以及重要的财政大权。但是,在风光的表面下,北洋系潜在的危机若隐若现。最大的问题在于,北洋系是一个毫无“主义”的政治集团,这些人更像是一个因不同利益聚到一起的帮派团伙。造成这个现象的原因很多,但根本因素无疑是袁世凯本人。

北洋军人在崛起的过程中始终存在一个巨大问题,这些人虽是武人集团,但基本没怎么打过仗,北洋军与曾国藩、左宗棠的湘军、李鸿章的淮军完全不一样,毕竟并肩作战的经历,可以将一个军事集团紧密融合在一起。北洋军对袁世凯的忠诚并非来自共同战斗的经历,因此力度有限;另一方面,北洋系武人集团间,本质上还是因利益粘合在一起。况且,袁世凯本人也主要依靠权谋手段上位,这对其威信是一个致命伤。

李鸿章的淮军集团,有镇压太平天国、剿灭捻军的军史,让李鸿章在淮军集团中拥有威信,直到李鸿章去世,淮军集团都对他忠心耿耿。但袁世凯的北洋集团则不然,北洋集团的军人政客最多是觉得袁世凯能力强,可以跟着他得到政治好处,一旦袁世凯在这两点上出现问题,北洋系对他的背叛也是必然的。

当年在朝鲜,年轻的袁世凯因表现优异,深得李鸿章赏识。小站练兵又是从无到有,办得十分出色,确实吸引了一批有能力的人加入。同时,袁世凯还善于利用小恩小惠收买人心,对上会要各种资源,对下不吝政治分肥。在他的各种运作下,北洋系的军政要员逐渐获得了相对独立的军事和政治权力,甚至还有部分经济权力。这些让袁世凯短时间内获得了巨大的政治回报,但是时间一长,手下大员们逐渐羽翼丰满,原本靠利益结合的人,一旦“翅膀硬了”,后面发生什么很难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