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红:不惯于冷清的人,注定活成悲剧(2)

萧红上的应该是强化训练班,一天要学习五六个小时,忙碌让她的情绪渐渐稳定,九月十号,她给萧军的信里还说也许过不了几个月她就会回去,到了十月十三号,她又表示不想来回乱跑,现在很平安,就不回去了。

十月十九日,鲁迅去世,消息传来,她非常震惊,却也接受这生死的必然,不打算改变自己的计划。她准备在十二月间完成一个十万字的书稿,并且很清楚地对萧军说: ”从此我可就不愿再那样妨害你了。你有你的自由了。“同时说, ”日语懂了一些了“。

在学习语言、写作和适应新环境中,她的新世界在一点点建成,之后在好几封信中,她都明确表示,自己只愿意”逍遥地在这里“ ”没有迟疑过“,就连那次说要回去,也不过是”偶尔说着玩的“。

对于日本,她也不能说完全满意,虽然觉得房东人很好,却颇不习惯日本当时的社会氛围:”他们人民的生活,一点自由也没有,一天到晚,连一点声音也听不到,所有的住宅都像空着,没有住人的样子。一天到晚歌声是没有的,哭声笑声也都没有。夜里从窗子往外看去,家屋就都黑了,灯光也都被关在板窗里面。“

日本的确是太安静了,直到今天依然如此,不仅无人的小巷静得让人心里发毛,即便是人流汹涌的地铁站,也只有脚步声。日本人的内敛,让成长于大东北的萧红很不习惯,另外,她也对日本人的”工作狂“望而生畏。

然而,这寂寞对她来说又何尝不是良药苦口,就像曾经的热闹,有多少不是幻象。到了十二月底,她给萧军的信里,清晰地显示出自己正在被治愈: ”现在头亦不痛,脚亦不痛,勿劳念耳。“到这时候,萧红也许才算真正进入她的黄金时代。

三、

世事总是难以预料,就在这封信发出去不久的一月初,萧红突然回国,对于这个180度大转弯,她没有留下解释的文字,倒是萧军在若干年后为她的书信做注时,解释了缘故,说是他要她回去的。

萧军说:”她在日本期间,由于某种偶然的际遇,我曾经和某君有过一段短时期感情上的纠葛——所谓’恋爱——但是我和对方清楚地意识到是为了道义上的考虑,彼此没有结合的可能。为了要结束这种‘无结果的恋爱,我们彼此同意促使萧红由日本马上回来。这种’结束也并不能说彼此没有痛苦的!“

这个某君就是萧红去日本时投奔的女伴许粤华。许粤华既是萧军女人的好友,又是他好友的女人,萧军自己也知道这样太夸张了,所以他和许粤华一合计,把萧红召回来做防火墙。

”为了道义上的考虑“ ”我们彼此同意“,萧军说得好不深明大义,他在内心里是不是都想给自己鞠个躬呢?但是,萧军就这样把萧红推到中间烤,真的有道义可言吗?《小团圆》里,九莉对邵之雍的腹诽用到这里真是恰如其分: ”他不管我死活,只要保全他自己的。“

在太平无事的岁月,男人自视强大,以藐视女人为荣,出了事就理直气壮地把女人推到火线上。而女人常常也很配合,当男人把她们抬到神的高度,她们心中就会忽而生出圣母的慈悲,却不知自己原本不过是一尊泥菩萨,或者,不过是盘中祭品,那被称之为”牺牲“的本身。

不知道萧红当时是什么感受,只知道她放弃正在建设的城堡,离开日本,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这一次,又是万劫不复。

尽管萧军以求助者的姿态召唤萧红回来,但当她真的出现在他面前时,他并没有待她比从前更好。许粤华依然在他们的生活圈子里,萧红经常会见到许粤华夫妻,而黄源恨屋及乌,对萧红也没什么好脸色。

《萧红传》的作者季红真采访了梅志等人,得到这样的说法: ”当时许粤华已经珠胎暗结,做了人工流产,萧军忙着照顾她,根本无暇顾忌萧红。“

萧军的”家暴“传闻,也正是发生在这一时期,作家靳以的回忆录里说,有位S将萧红的眼圈打得乌青,萧红还试着在朋友面前替他遮掩,S得意地说,别不要脸了,我昨天喝了酒,借点酒气打了她一拳,把她的眼睛打青了。

作家靳以说他们当时都不说话, ”觉得这耻辱应该由我们男子分担的“,更怕他会说出”女人原要打的,不打怎么可以呀“这种话来。

S是谁,不言而喻。

萧军还和他的朋友一道嘲笑萧红的作品,大致意思跟演员周一围说他老婆朱丹不算标准意义上的表演差不多,未曾意识到这也许是萧红唯一的出口。

痛苦中的萧红再次尝试离家出走,她去过寄宿画院,被主持者以”你的丈夫不允许“拒收,后来又去了北京。在北京,她给萧军写信说,她的心”就像被浸在毒汁里那么黑暗,浸得久了,或者我的心会被淹死的“,并叹息:”痛苦的人生啊!服毒的人生啊!“

看得出来,即便再次与萧军分开,她也不复在日本时的平静,带着这种被”毒液“浸泡的心情,萧红和萧军携手并行了一些日子,直到她遇到后来的丈夫端木蕻良。

旁观者都说她最初对端木蕻良极尽蔑视,但还是选择和他在一起,其间的道理倒不难理解,就像她曾说的: ”口渴的那一刻,觉得口渴的那个真理,就是世界上顶高的真理。“她需要一个帮手,将她从苦境中带出,不管这个人是谁。

可是不再口渴的人,也更容易感觉到空虚,她和端木蕻良婚姻的不尽如人意之处,让她少不了将端木蕻良的缺点和萧军的长处比较。说到底,一个男人未必能够覆盖另外一个男人,对比当年她在日本的”黄金时代“,不难发现,自我建设对她来说也许才是真正有效的救赎。

然而,回头看萧红的那封信会发现,她终究不能完全享受自己的黄金时代: ”是的,自己就在日本。自由和舒适,平静和安闲,经济一点儿也不压迫,这真是黄金时代,但又是多么寂寞的黄金时代呀!别人的黄金时代是舒展着翅膀过的,而我的黄金时代,是在笼子过的。从此我又想到了别的,什么事来到我这里就不对了,也不是时候了。对于自己的平安,显然是有些不惯,所以又爱这平安,又害怕这平安。“

不惯于冷清,不能享受寂寞,也许才是萧红的致命伤,也是从前的女人共同的命运,她们习惯于左顾右盼,希望有人接住自己的目光。而萧红尤其贪恋泥淖里的温暖,这注定了她的功亏一篑,她在东京的这段生涯,也因此如同西西弗推着石头上山,在既定的命运里,所有的努力都是徒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