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洋的“七十二般变化”

代号“鲲鹏”的运-20飞机,是我国自主研制的大型运输机,它标志着中国大飞机设计制造能力取得突破性进展。在央视“五一”特别节目《大国工匠》中,有一位90后的大国工匠特别引人注目,他就是运-20飞机机身数字化装配的领军人物——胡洋。

大学毕业后,胡洋进入中航西飞公司,望着厂房内一排排整齐的智能设备和忙碌的工人,一切都让他感到新奇和美好。然而,分配给他的工作却让他的心凉了半截。当时,他一个大学生的主要工作居然是制孔。心浮气躁的胡洋,最终付出了代价。一天,在工作中,他在一个已经制过的孔上又制了一遍。当时,他想这没啥,两个孔就两个孔呗。没想到,师父非常严肃地批评了他:“飞机上任何一个小孔出现问题,都可能产生裂纹,久而久之,可能导致飞机在飞行中解体。如果你不能做到精益求精,你就不适合这个工作,趁早改行。”他羞得面红耳赤,但师父的话也如醍醐灌顶,他在笔记本上记下师傅的这段话,时刻警醒自己。胡洋每次想起这个事儿就汗毛直竖,如果真的因为自己的缺陷零件导致飞机解体,那自己真的一辈子都不会原谅自己。每当看到本子上的这段话,他就提醒自己,一定要改掉毛毛躁躁的习惯,虚心向老师傅们求教,准确掌握智能设备的相关知识,争取尽快成为一名合格的机件加工人员。从此,在生产现场,设备定检时、厂家维护升级时都能看到他的身影。

为提高制造效率,中航西飞决定在运-20装配中启用数字化系统,胡洋被推荐加入了培训班。数字化装配涉及测量系统、自动控制和计算机软件等许多先进技术,是飞机制造的一次革命性变革。当时,胡洋感觉挑战很大,每天都会接触到新领域、新技术,因此,他只能强迫自己不停地学习,在他的书桌上总会看到《丰田模式:精益制造的14项管理原则》、《改变世界的机器》等书籍。数字化装配涉及诸多专业,为了能在这条道路上走得更远,他把所学的知识和工作实践相结合,白天跟着专家在现场实践,晚上把白天的知识吃透、搞懂,找出问题,第二天继续向专家请教,这样的循环模式他不知道坚持了多少个日夜。

2015年年底,厂里第一次启用数字化系统进行机身调姿。胡洋也迎来了人生第一次大考,他带领团队承接了运-20大飞机机身数字化装配任务。接到任务后,胡洋的内心非常忐忑,但调姿任务完成后,厂里组织了几十人的专家团来对结果进行验收,结果超出了所有人预料,他们终于实现了零的突破。机身调姿是一项复杂精密的工作,对精度要求极高,全长50米的机身,各个部位偏差不能超过0.5毫米。以前,这项工作需要十几个人通力合作一个月才能完成,现在只要两三个人一天就可以完成。胡洋带领团队实现了大飞机机身数字化装配零的突破,效率提高百倍的同时,精度也达到毫米级。

不久,机身装配厂成立了数字智能班,遇到各种“小麻烦”,无论是硬件、软件、项目机型、操作等的问题,只要有胡洋在,成员们都会很放心,因为他专业、专注,是大家心目中的专家。2017年,胡洋参与的《机身装配厂机电一体化体系建设》等项目获得公司“两客一匠”项目评选一等奖。他正朝着“大国工匠” 的光辉人生扎实迈进。

“胡洋,这个零件装配不上,好像有问题,能不能检测一下具体的偏差!”“胡洋,这个机器人无法正常工作了,应该怎么操作?”哪里有需要,哪里就有胡洋。同事们总是半开玩笑地说,胡洋是大家的“孙悟空”,有七十二般变化,他既是解决软件BUG的工程师,又是趴在地上的机械师,还是坐在电脑前编写加工程序的程序员。只要生产现场不停歇,随时随地都能看到他的身影。胡洋对各个项目的装配流程、操作要点和设备结构与工作原理早已烂熟于心。

7年时间,胡洋完成了从毛头小子到业内专家的蜕变,一同蜕变的,还有他一头的少白头,青丝变白发是因为“我有七十二般变化”。胡洋在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做智能制造的“弄潮儿”,带领团队开启数字化智能装配的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