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一次亲近绍兴

绍兴咸亨酒店的黄酒和茴香豆让我惦记了28年。当我再次来到酒店门口时,发现虽然前台还在左边,还在卖黄酒、茴香豆和臭豆腐,但店里已经不是往日的场景了。里面摆了很多餐桌,坐满了食客,当年高脚的餐桌和座椅被平脚的代替了,前面还多出了一个戏台,台上一个女演员正“咿呀咿呀哟”地唱着呢。小妹左顾右盼,一脸惆怅,连连感叹:“今非昔比了!”她一定是在感伤光阴易逝,岁月无情,昔日的少女已经成了当奶奶的人了!

想当年,我带着小妹,一到绍兴,就直奔咸亨酒店,叫上一碗黄酒,一碟茴香豆,坐在餐桌前的高脚座椅上开始当起“孔乙己”来,而小妹则要了一碟臭豆腐慢慢品尝。带着一些醉意,我们俩走进了鲁迅纪念馆、鲁迅故居、百草园、三味书屋和周恩来祖居。那黄酒在腹中缓缓流淌,香味不断地从鼻腔中冒出,让人觉得特别舒坦。28年间,我常常回想起那酒的滋味,总希望能重回咸亨酒店再畅饮一回,但时间不允许,导游只给了半个小时的空闲。

这个愿望在当天的傍晚得到了实现。那时我们乘坐游船,通过鉴湖来到了鲁镇,走进一家餐馆,点了三个菜,一支加饭酒。加饭酒真不错,在广州和上饶都买不到,我喝了半支就有点晕乎了,但感觉没有当年的香醇。是嘴刁了,还是质量下降了?第二天下午离开绍兴的时候,我在安昌老街的一家商店买了一支女儿红,加上半支加饭酒,带回小妹家再喝。一个团友竟然买了三坛酒,共30斤,真是大大的收获,可以过足瘾啊。

这条安昌老街,跟我老家—铅山县河口镇的明清古街相比,有自己的特色。老家的古街在明清时代,可是大名鼎鼎的八省通衢码头,车来船往,十分热闹,老街青石板上的车辙印就是繁华的见证。后来通了浙赣铁路,老街就一落千丈了,两边的店铺越来越少。改革开放之后,更加冷清,不但店铺没有了,很多住户也都搬走了,只剩了一些老人在此居住。每年暑假回乡,走在空荡荡的小街上,听着自己的脚步声,心生一缕缕的酸楚,有时忍不住潸然泪下。而走在安昌老街,既不感到冷清,也不感到十分热闹,有游客,但不拥挤。一边是碧绿的河水,小巧的乌篷船从小石拱桥孔穿过,有些载着客人,有些空着,慢悠悠地划动着前行。如果是自由行,我肯定会坐一次,感受水上行的慢时光,但跟团行就不行了,要遵守时间的。另一边是旧式的房屋,有些是明清和民国时代的,有些是现代的,但也陈旧了,弥漫着沧桑的痕迹。大部分是店铺,经营着小本生意,炒菜、卖本地特产,比如黄酒、酱鸭、腊肠、藕粉、葛粉、笋干、菜干等等,价钱不贵,质量好坏就不清楚了;有些是博物馆、展览馆,比如石像馆、师爷馆、民俗馆,走进去参观,很古朴,很典雅,也很幽静,针掉在地上都听得见,真好像走进了时空隧道,不断地穿越,飞向那早已逝去的岁月。

其实,我更喜欢鲁迅故居的那几栋房屋。无论是祖居、故居还是三味书屋,都是那么沧桑味重,古朴、典雅、阴森、幽冷的气息扑面而来。虽然游客如潮,但我还是忍不住打了几个寒战。那厅堂上的字画,卧室里的旧床,厨房里的锅碗瓢盆,书房里的书柜,学堂里的桌椅,无不弥漫着旧时代的风味,令人观之眼前不断浮现昔日房屋主人生活的场景。我喜欢鲁迅故居小天井里的那棵桂花树,旁边有两尊塑像,导游说,那是长妈妈在给小鲁迅讲故事呢!以前在老家教《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那篇文章的时候,总爱叫学生想象长妈妈讲美女蛇故事的样子和情景,也喜欢三味书屋里的那些树和鲁迅课桌上的“早”字。虽然寿镜吾先生讲课不怎么吸引学生、感染学生,使得不少学生不喜欢上他的课,常常溜到院子里去树上找蝉蜕,但小鲁迅还是挺认真的,不然他怎么会在课桌上刻一个“早”字呢!可惜我至今没出息,没能成为鲁迅那样的名家,不然小时候在课桌上刻的“生龙活虎”四个字也为人称道了。不过即使成了名家,那张桌也找不到了,40多年过去了,去哪儿找呀,难道仿制一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