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步沱河拐角处(外一篇)

乡村庄的尽头有一条小河,自西而东蜿蜒曲折,祖祖辈辈生活在这里。夏天清晨,我漫步于沱河,新鲜的空气扑鼻而来,沁人心脾,走进绿意盎然的古亭栈道,仿佛走过一段清幽纯朴的往事,风静绿深,鸟鸣水静,古韵怡人,人间仙境,天籁般滋润人心。

沱河前面拐角处,有一个宁静的小村落静静地卧在沱河温柔的臂膀里,享受着大自然的怀抱,水声悦动,清浅的晨光缓缓地流淌,习习凉风拂去了小村落的燥热,蝉也受到了渲染,收敛起了粗粝的声音。听蝉声,让人心静,那蝉声里蓄存着自然与生命的和谐,在时间的长河里,已经幻化成对故土乡愁的深情表达。离开故土多年,沱河的波纹承载着思念,一圈圈涟漪荡漾,思念故土便有了家的方向。

长堤漫步,凭栏而望,我发现了这个夏天,鸟鸣与蝉好像有了约定,河岸的柳树唤醒了清晨的朝阳,它们开始把青翠的歌喉调得低一些,调得柔和一些,它们轻盈的身影徜徉于树林间,跃动于小村落的袅袅炊烟之上,在动与静的相互碰撞中,衬托着早晨的幽雅和水波的灵动。

早起的行人,慢慢的多了,花明草碧,树木鲜润,丰富的日子一点一点展开,赶早市的农人们不急不慢地用一种慢生活的方式解读村庄的味道,每一处院落里的声音都是独一无二的,一座古老的石碾,农妇在上面推开活蹦乱跳的豆粒儿,豆粒儿“吱呀”有声,像一张老唱片,播放着悠哉闲适的老调子。男人们收拾好院子,将鸡鸭撵在院外向集上赶趟儿,这个小小的村庄保持着最原始的平静与淳朴。轻轻翻阅着青瓦的封面,屋檐之下的男人们与女人们各忙着自己的事,一本本烟火的心经,流转的光明,像岁月的书签,承载着时间的重量。

太阳已经跳出云层了,朝霞的光芒点点滴滴顺着瓦楞的曲线连起五线谱,像音符跳跃,此起彼伏的融入沱河温暖的柔波里,仔细端详着齐齐整整的村庄老屋,乡亲们淳朴憨厚的笑容,肩上扛着锄头捡起遗落的麦穗,一篮又一篮,时间在他们身上注入了情感。

静寂漫开,阳光把村庄与城市一线似的割开,两重景致,线上,朝霞柔和淡朴;线下,成片的玉米地里轻轻地滑落到地面。这时,清晨如淡雅的窗帘完全打开了,碎银似的金光铺在河面上,流水淙淙,河水的尽头,有一棵沧桑衰老的槐树,散发出青春的气息,在迎接黎明的希望。

沱河把时间融入了情感,明确了方向,也装载了重量。

幸福小店

小街拐角处,有一家夫妻烧饼店,七八平方米,单开间,门前支起一个用红砖垒起的大圆炉。夫妻俩年龄五十多岁,脸上总是挂着慈祥的笑容,男的打饼,女的出饼,客人多了,男人也会帮衬贴饼,附近有几家烧饼店,唯有这家顾客最多,生意最旺,每天长长的队伍挤到了外面的小街上。

傍晚,我去这家买烧饼,男人负责揉面,压面,擀面,拍面,切面,搓面,抹油,撒上芝麻香葱;女人负责接面,递面,放面,贴面,粘面,揭面,迅速移开锅盖,掏出扁平的铲子掀起一个个烧饼,新鲜出炉的烧饼味道香飘十里,时间到,“起—锅—”女人拉长着声调,长吼一声,特别是锅这个字的声调甩得很长,很有韵味。一连串动作麻溜到位,行云流水,夫妻俩配合得天衣无缝。

此时,客人不必拥挤,必须按规矩排队,“两个走—起—”“五个走—起—”“十二个走—起—”一分钟的工夫,客人们扫码,付款,拿饼,整个炉子就空空如也。如果等不到的客人自然也不必着急,店门前放着一排四个格子的小书架,放置诸子百家的闲书,每次有客人排队等得着急了,便会取一本书静静地消磨打发时间,很投入,忘乎所以,客人们也不催促,轮到谁就是谁。有些客人书里的内容没有读完的,就会等着把书看完才走,小小的烧饼店把书香与饼香相互完美交融,不仅满足了食客的食欲,又满足了食客的精神食粮,真是一举两得。

忙完后,男人空闲时,也会取出书本品读,在阳光的午后,淡雅惬意,仿佛锅炉里的烧饼也变成了书本。老板娘侧坐一旁,抽出书本,拿出干布一遍遍擦拭书的封面,又轻轻地放回原处,就像是照顾自己的孩子,不舍与珍惜。

浮躁的生活在烧饼店门前静止了、闲适了,生活需要静处,需要处处有书香,傍晚的余晖洒在街道上,排着长长队伍的客人们每个人都捧着一本书耐心地读,形成了城市里一道独特的文化景观。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这就是平平淡淡的生活。包容,宽容,理解,让时间在这一瞬间静止了。人与人在不同的味道、不同的秉性中慢慢享受城市的一隅,品尝着饼香与书香带给我们的文化食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