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英国留“假”学(2)

不光如此,针对国际学生的涨价还得到了官方许可。在英国国际学生事务委员会的网站上写着:“由于通货膨胀,海外学生的学费每年都有可能上涨,具体涨多少取决于学校,请同学们做好心理准备。”

住宿费也是大头。英国大学会为学生提供宿舍,自营或是与校外公司合作。这些学生公寓相比于社会房源有两个特点——面积更小、价格更贵。但对于初到英国的留学生来说,学生公寓往往是人生地不熟的他们的首选。

此外,奖助学金的发放也在缩减。政府从为学生提供助学金变成了提供更多学生贷款,这样一来,经济压力就转移到了学生自己身上。

奖学金的申请也有着诸多限制,尤其是对授课型硕士项目。在申请的时候,我望着高昂的学费流下热泪,抱着一丝期望点开了奖学金项目的页面,然后发现一个我能申请的都没有。

对于博士,英国高校同样本着“有钱你就来”的态度,能自费就自费,不能就走CSC(国家留学基金委),总之不要想从学校身上薅到一丝羊毛。

靠着高昂的学费和住宿费,英国大学赚得盆满钵满。根据英国高等教育统计局(HESA)的数据,仅2019—2020学年,英国高校的总收入就达到了424亿英镑。

对比一下,你或许会对这个数据有更直观的概念。在2018—2019这一年里,曼联俱乐部的收入是6.27亿英镑,而同样地处曼彻斯特的曼大,在这一年的收入超过了10亿英镑。

瞄准的就是中国人?

当教育被高度商品化后,很多事情都变味儿了。在英国大学的眼里,学生的身份不再是学生,而是变成了消费者。他们提供教育资源的目的,从教书育人变成了尽可能地招揽客户,以及想尽办法留住他们。至于一年制授课型硕士项目,就像是英国大学为中国留学生打造的“定制服务”。

不过,在这里我要明确一下,“中国留学生多≠英硕只有中国人会读”。从英国高等教育统计局的数据来看,英国人自己才是授课型硕士的主力军。以2020年的入学情况为例,这一年入学的授课型硕士中有38.535万是英国本地人,是其他所有海外留学生总数的1.5倍。有意思的是,大多数英国人对全日制还是非全日制并不在意,他们往往会选择多花一年时间读个非全日制的硕士。

其实,英国大学想圈所有人的钱,但由于从本国人身上薅到的羊毛有限,才把目光转向了海外。而中国大学生对研究生学历有着很高需求,又因为语言和地理限制,了解英国高等教育真实情况的渠道有限,存在信息差,于是便成了他们眼中最好“糊弄”的一批人。

从2010—2020年,来英国留学的中国学生多了接近10万,单是2019—2020一年里,这个数字就涨了4万,从数据来看,他们当中的大部分都是来读研究生的。

为了迎合需求,英国大学的研究生项目开得越来越多,名字也越来越让人眼花缭乱。但大多数中国学生在申请时只能依靠学校的排名或者中介的话语来判断学校和项目的好坏。不小心选到了都是中国人的项目?来了发现一个硕士专业能收七八十个人?不好意思,个人选择,个人负责,个人认栽。

把学生当作消费者看待之后,教育质量的下跌似乎成为了必然。大学为了尽可能地留住和吸引更多学生,往往会降低考核标准和提高考试通过率,以此保证付出高昂学费的学生都能“有所收获”。

据《卫报》报道,从2010-2019年这10年时间里,以英国一等学位毕业的学生比例从16%上升到了30%。英国高等教育监管机构的首席执行官尼古拉·丹德里奇表示,73%的英国大学的一等学位毕业生人数出现了“无法解释”的增长。

可以说,英国大学将高等教育打造成了一款奢侈品,但又通过扩招、放水等一系列操作,让这款奢侈品变得越来越不保值。可是明知道有坑,每年还是有很多人前仆后继地往里跳,因为它可以让人以最短的时间同时获得硕士学历和海归身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