塞云入瓮

《绍兴府志》中记载了一则雅事:余姚人杨某,“为人甚有逸兴。尝游四明山过云岩,见云气弥漫,讶之,爱其奇色”,遂携三四口大瓮,在云深处,用手把云往瓮里塞,塞满后用纸密封,带到山下。

四明山中,杖锡寺稍东,有一条西岭,岭旁有溪水流过,石桥横跨其上。桥畔有数仞巨石,石壁上镌刻“过云岩”三字。

唐代有一个名叫谢遗尘的隐士,亲历并目及山中云雾弥漫,二十里不散。家住云之两侧的山里人家,把互相走动、来往,叫作“过云”。

除了“塞云入瓮”,这个世界还有一些相似而美好的事物:盛香入瓶、腊雪贮缸、瓦罐注天水、瓶集花露、湖心舀水……让人倾心。

我没有质地精美的瓶子,也没有光滑圆润的花器,想在一年四季,寻常缓慢的日子,不经意间盛几瓶花香,把它们装在玻璃瓶子里收藏。

先盛一瓶春夏时的蔷薇花香。蔷薇的花与叶,爬在一面石墙上。抑或说,一面蔷薇,织成一道花墙。蔷薇花色艳丽,香味浓郁,有野气,摘一朵,放在鼻下嗅,花香气清,让人喜欢。一缕蔷薇花入瓶,贮存一个季节的气息。

再盛一瓶中秋时的桂花香。那些细细密密的金色小花,一簇一簇,缀在桂花树上,刚开始是适宜放在口袋中的。柔软的布口袋,装细碎的桂花,口袋里都是醉人的香气。存放久了,脱去水分,变成干花,那份香味,经久不散。要久存,可将桂花盛入瓶中,保留一份秋天的香气和记忆。

腊雪贮缸。把干净、晶莹的六瓣雪花,贮存于缸里,其实就是腌雪,古人“一层雪,一层盐,盖好。入夏,取水一杓煮鲜肉,不用生水及盐酱,肉味如暴腌,肉色红可爱,数日不败。此水用制他馔,及合酱,俱大妙”。

瓦罐注天水。在江南,雨下得很大,把瓦洗得很干净。檐口的水,像断了线的珠子,流泻到一口小瓦罐里。存集天水,以备烹煮,过着用瓦壶天水烹煮菊花茶的布衣生活

四明山中的云彩,被塞进瓮中,带下山去。主人与客饮酒时,把瓮搬上,“席间刺针眼,其口则一缕如白线透出,直上。须臾绕梁栋,已而蒸腾坐间,郁勃扑人面,无不引满大呼”。

古籍中早有记载,战国时就有可收集云朵的“锁云囊”。佩戴此囊,攀登到高山上,在云多的地方,打开囊口将云吸入囊中,回到家里,打开囊口,云朵就会自囊中飘出,浮于房间,依然白如棉絮。

将云朵收拢在随身携带的竹器里,携笼归家,开笼放云,云气竟还保持着变化的形态。

世间一些美好的东西,带走的与带不走的,原本不经意,都在那儿。带走的是心情,带不走的是原先的一切,稀有和珍贵,成为回味与永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