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决定反派

过去的10 年里,好莱坞电影把金融家们的形象设定为美国社会的敌人。大银幕上,商人代替恐怖分子成为反派。譬如,华纳兄弟出品的政治惊悚电影《辛瑞那》里,反派不再是基地组织、敌对国家、黑手党,也不再是变态连环杀人狂,取而代之的是一家大型石油企业。这家企业操控着恐怖主义、战争和社会骚乱,其目的是抬高油价。不用回顾太多电影,我们就会发现:在“冷战”结束以后的好莱坞,大企业成了邪恶源头和反派典型。

为什么电影里不再出现来自真实世界的、虚实结合的反派了呢?一个原因是好莱坞遍布着数量庞大的游说团体,这些团体对电影中的典型形象非常敏感,他们代表各种人群,少数族裔、残障人士、退伍军人和中央情报局退休特工等,这些人群在好莱坞都有维护自己形象的代言人。各电影制片公司也经常进行“外展服务”(为和本组织没有关系但是有需求的人提供的服务活动),根据服务协议,公司高管要和这些游说团体的代表一起审阅剧本和人物设定,对他们的投诉进行权衡,努力避免潜在的麻烦。

设置反派形象已经不再像过去那么容易了,那时导演们可以在纳粹、敌对阵营、黑手党中挑选。当然,必要的时候这些老对手也能发挥余热。譬如在2002 年根据汤姆·克兰西的小说改编的末日类型惊悚影片《惊天核网》中,极端分子在巴尔的摩引爆了一枚核弹。派拉蒙在改编时决定将反派换成居住在南非的纳粹商人,以避免冒犯现实中的相关人群。

尽管历史悠久的纳粹反派在好莱坞不需要进行可靠的“外展服务”,但在许多故事片里,已经有90 多年历史的他们不再适合担任反派。“你会发现,一旦把让人厌倦的陈腐纳粹角色从无害的坏蛋候选人名单中删除,这个名单会迅速缩短。”一位顶级演艺人才经纪公司的高管在电子邮件里这么告诉我。

既然好莱坞动作影片在国际市场的收入已经占到七成,大电影公司明白,反派如果是来自那些具有潜在高价值市场的国家和地区,那会是十分冒失的。在科幻片和惊悚片里,总会有来自外星世界的入侵者和来自异次元的僵尸,但即使把反派设置成它们,如果有某家利欲熏心的企业来充当罪魁祸首,僵尸和异形自身也是无害的。在2009 年上映的《阿凡达》里,潘多拉星球上的幕后黑手是一家贪婪的采矿企业,它利用“阿凡达”破坏星球上的环境、文化和土着的生活

这样的剧情被证明在商业上是成功的,该片在海外市场大获成功,尤其是在那些关心自家的资源被企业开采、环境被企业破坏的国家。但是对基于现实改编的政治惊悚片来说,最保险的反派还是衣冠楚楚、纤尘不染的美国企业高管。尤其在那些国外背景的惊悚片里,用他们作为坏蛋特别顺手,对他们进行妖魔化不用怕无意中冒犯到其他国家的政府和官员。

《碟中谍2》把在原版电视剧中频繁露面的俄国重量级反派替换成华尔街金融家,他控制着一家制药公司,企图通过在全世界释放一种恐怖的病毒来大赚一笔。为什么呢?因为他手里有解药。此种类型的其他影片里,商人的祸害不仅仅是种象征。不像那些对被脸谱化敏感的团体,企业CEO 和金融家团体因为没有和电影公司建立过外展服务,已经在好莱坞的银幕反派角色里挑起了大梁。他们是新一代万能的“金钱魔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