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为奥本海默

奥本海默的故事不像诺兰的其他电影那样复杂难懂,内核却有诺兰一贯感兴趣的东西:受难天才、道德困境。电影着力描述了奥本海默研发原子弹,被奉为英雄,又被迅速抛弃的过程,但没有去表现奥本海默的年轻时光,而那正是他何以能成为他的重要岁月。

成为天才,而非生为天才

奥本海默出生在一个充满希望的时代。20世纪初,美国人开始享受到科技带来的便利,与此同时,理论物理迅速发展,永久地改变了人类对时间、空间、宇宙、原子的认识。

1904 年,奥本海默出生在美国纽约一个德国移民家庭,父亲是商人,母亲是艺术家。小的时候,奥本海默是个腼腆内向、爱好广泛的孩子,喜欢收集矿石,研究地质学,喜欢文学、哲学,还想过成为一个诗人。这些与艺术有关的爱好,他保持了一生。

他的父母在他很小的时候,就断定他是个与众不同的孩子,或者说,一个天才。但有才华的人,童年通常都是孤独的,因为童年是一个集体主义的时段,一个特别的孩子,必然会遭到其他孩子的欺凌和排斥。

直到高中时代,他去西部旅行的路上,才结识了几个“有贵族气质的朋友”,他们把奥本海默看作自己的同类。这是奥本海默内心世界中具有分水岭意义的事件,《奥本海默传》中是这样描写的:“这是他一生中第一次……发现自己被爱、被欣赏、被追捧。”奥本海默很珍视这种感觉,在之后的岁月里,他学着培养这种社交能力,以便随时都能得到这样的仰慕。

他并非一个只专注自己内心,不在乎外界评价的哲学家式的人,这为他往后的许多人生选择埋下了伏笔。

18 岁那年,奥本海默进入哈佛大学读本科。这段岁月里,他的知识不断增长,但在性格上,他仍算不上一个具有领导气质的人。那时,他喜欢阅读一些具有阴郁气质的作家的作品,他的朋友说:“奥比(奥本海默的昵称)年轻时曾患阵发性抑郁症,那是一种深深的抑郁。有时,他在情感上似乎处于自我封闭状态,这种状态会持续一两天。”

为何而抑郁?因为他不知道自己应该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选择走上什么样的道路。

他读起书来非常刻苦,会花费相当多的时间在房间里学习,但“他会非常小心地不让你抓到他在用功读书”。他努力地隐藏自己的努力,因为“对他来说有一点非常重要,那就是他的才华都是天生的”。

奥本海默的才华与头脑毋庸置疑,与我们大多数普通人不同,令他感到苦恼的,是他会的太多了,却没有一项真正热爱的事业。

他在大学里修过哲学、法国文学、英语、微积分导论、历史和三门化学课程。他曾一度考虑学建筑学,而且因为他在高中时喜欢希腊语,所以他也想过成为一名古典学者,甚至一名诗人或画家。奥本海默回忆说:“我并非沿着一条清晰的人生道路前进。”

这大概就是聪明人的烦恼吧。

从成为天才,到找到自己

最终,奥本海默选定了他的学术道路——化学专业。很快,他就意识到这个决定是错误的。他并不适合学化学。

奥本海默的实验能力不好,每次做实验,都要打破些瓶瓶罐罐,弄得一片狼藉。比起动手,他更适合去做理论研究。

他的物理老师曾这么评价他:“奥本海默拥有非常惊人的吸收能力,但实验是他的弱项。他的思维方式是分析型的,而不是实操型的,对于实验室的操作,他无法做到应付自如……至于奥本海默能否成为一位有实质贡献的重要人物,在我看来,预测这一点有些像赌博,不过,如果他真的有所成就,我相信那将是非同寻常的成功。”

本科毕业后,奥本海默便转去剑桥大学攻读理论物理学。

在思维层面,他的习惯也有点与众不同。

奥本海默思考问题总能很快抓住本质,却在细腻程度上有所欠缺。朋友说他“因为粗枝大叶,工作很容易出现各种错误,但是他工作的原创性无人能及”。

奥本海默是一个没什么耐心的人。有人说,这或许是奥本海默最终没能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的原因。

他常常打开一道发现的大门,比如涉猎宇宙射线、伽马射线、电动力学、正负电子对簇射。在核物理学领域,他和自己的学生一起计算出氘核诱导的核反应会产生质子。只是一旦有所发现,他就会丧失兴趣,缺乏继续钻研的动力,转而探索起别的事情。因为受了他的启发,他的同事、学生里出了好几个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

《奥本海默传》中写道:“他的才华反过来也困扰着他,让他缺乏坚定的信念,这种信念有时对于探索和建立原创理论必不可少。不过,他的质疑精神总能把他推向下一个问题。”

另一个塑造他性格的,是他的精神危机。

在剑桥读书期间,他几度精神崩溃,处于自杀的边缘。电影中,他差点用毒苹果毒死自己喜欢的导师,就发生在此期间。此外,他还做了好些疯狂的事情。

转变的诱因是文学。

在精神极度崩溃的那段时间,奥本海默读到一本书,让他产生了深深的共鸣,并彻底走出抑郁。那本书是马塞尔·普鲁斯特的《追忆逝水年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