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我们看两道题吧

读中学的时候,我有一段时间寄宿在数学老师家里。我的数学成绩中等偏上,但相比于其他科目,明显是短板。享受不到由擅长带来的掌控感,又屡屡得不到正反馈,导致我对数学兴致寥寥。

可越不接触越生疏,越生疏越得不到正反馈就越不想接触,久而久之,数学成绩也越来越惨不忍睹。

把我从这个恶性循环里拽出来的,是数学老师。他并没用什么奇特方法,也不曾鞭策我挑灯夜战,只是在茶余饭后,将下巴往家中小黑板的方向摆一摆,并以轻松的口吻对我说:“来呗,看两道题呗。”

顺着方向望去,题目早已抄在黑板上。他并不要求我上去写,只需坐在原位与他谈谈自己对这两道题的想法,一道题说个三五句即可,全程下来用不上十分钟。日复一日,一日两道题,一个学期过去,我的数学成绩上升到年级第一。

多年后每每回想起这段经历,都会由衷感慨数学老师的高妙。他从未跟我讲过学习数学的重要性,黑板上的题也都是从教科书上抄来的,但他最大限度地压缩了我与数学的心理距离。

每天听到他的一声唤:来呗,看两道题呗。我都丝毫没有抵触情绪——不用去拿书,也说好了是看看就行,那就看呗。两道题又不多,看完以后又不用写,只需说说自己的思路想法,那就说呗。

再没有努力前的踌躇满志和相伴而生的沉重感与抵触情绪,毕竟我需要做的,只是——看两道题而已。

过程中不觉什么奇特,事后对比一番才发现老师帮我摘掉了很多东西。看见书就头疼的条件反射没有了,翻书时心想“要学数学了”的沉重感也没有了。从那以后,数学这科再也没困扰过我,且养成个习惯:不对自己说“我要学数学了”,只常常跟自己讲“来,咱们看两道题。”

类似的事情还发生在我学习英语的过程中。高中时背英文单词,只能将一些简单的词汇记到烂熟,稍微复杂点的词怎么也记不住。老师建议我:把那些记不下的词抄写下来,贴到自己常能看见的地方。两三个月下来,一天让同学考一考我,发现那些久攻不下的艰难词汇,竟被我记下了十之八七。

我特地问英语老师这是什么道理,她笑答:很简单啊,记单词就是要提高见到它们的频率。表面上看,你把单词抄在纸上和你翻书相比,花的力气都差不多,但它帮你省下的,是心理的力气。

仪式感是个好东西,但放在努力这件事上,会蚕食人的行动力,因为它会不断地提醒你:自己即将努力了,即将遭罪了,自己在用力,在受苦。它在你对困难的想象中注射进很多虚高的成分,让你还未出发,便顿感心疲。

而缩短与困难的心理距离,相当于把百米赛跑前不必要的两百米助跑行为给扔掉了,它让你觉得一切就是那么自然而然,直接跑就行,进而还来不及做内心戏便已上路,越走越顺畅,就像靠惯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