沧海拾贝:别样招贤等(2)

事情果然不出司马迁的预料。进呈的那部“副本”后来不知所终,据传遭到了汉武帝的焚毁。而流传下来的《史记》,则是根据司马迁事先藏匿于亲家的那部“正本”刊印。

司马迁并没有等到《史记》流传那一天。让《史记》重见天日的,是他的外孙杨恽。杨恽是司马英的次子,自幼聪慧,跟随母亲熟读外公的《史记》文稿。外公爱憎分明的叙述风格,让杨恽读得如痴如醉。他自此爱上了《史记》,并开始对许多历史典籍产生兴趣。

汉宣帝地节四年(公元前66年),霍氏家族意图发动叛乱,推翻宣帝另立他人。杨恽闻知此事,即密告给侍中金安上,金安上再奏宣帝。皇帝迅速采取措施,霍氏家族被诛灭。杨恽和金安上因告密有功,皆被封侯。

因为得到皇帝信任,杨恽借机呈上外祖父的《史记》,希望它能重见天日,此时距司马迁离世已有20余年。汉宣帝并没有因为曾祖父汉武帝反感此书而反对,他只是删除了几篇文章,允许其书简公开。

古刹摔宝

某古刹有一件世代相传的镇寺之宝,通体用琉璃做成,既怕失窃,又怕损毁,该寺当家的方丈时时牵肠挂肚。

有一天,方丈忽然想通了,把那宝器捧在手中,用力朝地上一摔。不用说,宝器立刻变成碎片,再变成垃圾,方丈从此无挂无碍,此心光明洁净,成了有道高僧。

正常说话

第一次鸦片战争期间,随英军来到中国的威妥玛曾先后担任英国驻上海副领事、英国驻华使馆参赞、英国驻华公使等职务,在中国一住逾40年。威妥玛有记日记的习惯,日记中所记发生在总理衙门的事情,最让他觉得匪夷所思的,就是一些清朝官员不会正常说话。

总理衙门等级分工非常明确,各个职位都有自己的权责。威妥玛却发现,即使这样,他们还是不敢把自己的真实想法表达出来,往往要等到上司说完才敢发言,还都是附和上司的意见。有一天,威妥玛说了一句天气很好,他们也要等到上司说完天气好之后,才附和说天气好。如果上司不表态,他们绝对不敢出声。

就此场景,威妥玛在日记中点评道:这大清国的总理衙门里,那些亲王大臣、事务官员的行为,和狗看见影子就叫、听见声音就叫真是没有什么两样。

值得玩味的是,清初情况却并非这样。康熙初年,针对大臣多趋炎附势、明哲保身,“竟有终年无一疏者”的官场生态,任命松江府上海人施维翰为山东道御史,为的就是希望他“正常说话”。施维翰不负朝廷所望,不仅直言,而且从不以琐事“沽名塞责”。在康熙眼里,施维翰的“干略、有文武威风、识大体”,一定和他敢于正常说话有关。

古代录取通知书很讲究

现在的高考录取通知书都是由学校印制,填上考中者的姓名,由邮政快递送达。而在古代,“高考”录取通知书无论是做工还是送达,都比现在要复杂、隆重。

唐代把金屑涂饰在笺简上,作为进士及第到家报喜所用,称为“榜帖”。最早的榜帖是泥金帖子,“泥金”手法可是中国传统的高档工艺。后来出现了金花帖子,被视为“正式版”科举录取通知书。

在古代,送通知书也比较隆重,各级官府会安排专人将通知书直接送达学子家中。报喜人骑上高头大马,高举旌旗,带上唢呐班子,一路上鸣炮奏乐,吹吹打打,热闹非凡,犹如现在男子结婚迎亲一般。

超越

恭亲王奕欣有次外出,轿夫们一心想超越前面的轿子,奕欣已经看出那轿子是哥哥奕誴的,而且他也深知哥哥的脾气──如果超过哥哥的轿子,哥哥肯定很生气,后果也会很严重。于是奕欣大声喝止轿夫,并说:“超不得,超不得,前面是我的哥哥!”可轿夫们居然不听,还说:“是你的哥哥,不是我们的哥哥。”他们一边说一边往前猛冲,终是超了过去。

回到王府后,奕欣将轿夫们打了一顿,想着哥哥若是知道了也不会再生事。可奕誴并没有善罢甘休,翌日便派人来借用轿子和轿夫,然后让人把很多银两放入轿子,让这帮轿夫抬着漫游京城,还专门派人监督。一场折磨下来,累得近乎虚脱的轿夫们回到奕誴面前,奕誴问他们以后还敢不敢超越自己的轿子,他们连声喊再也不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