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声嘹亮伴军行

《中国人民解放军进行曲》由郑律成作曲,张松如(公木)作词,创作于1939年。原名《八路军进行曲》,是组歌《八路军大合唱》中的一首。1988年7月25日,被中共中央军事委员会确定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军歌。

鲁迅说,要改造国人的精神世界,首推文艺。举精神之旗、立精神支柱、建精神家园,都离不开文艺。2014年10月1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指出:“历史和现实都证明,中华民族有着强大的文化创造力。每到重大历史关头,文化都能感国运之变化、立时代之潮头、发时代之先声,为亿万人民、为伟大祖国鼓与呼。中华文化既坚守本根又不断与时俱进,使中华民族保持了坚定的民族自信和强大的修复能力,培育了共同的情感和价值、共同的理想和精神。”

抗日战争时期,“是中国革命的一个新阶段,而且是最伟大、最活跃、最生动的一个新阶段”。这一时期,我军的文艺工作感国运之变化、立时代之潮头、发时代之先声,为亿万人民、为伟大祖国、为抗日军队鼓与呼,留下了不朽的作品。

《八路军进行曲》创作于1939年。歌词作者公木1938年8月从抗战前线去延安抗大学习。在此期间,他利用业余时间写歌词、作诗歌。学习结束后,组织上留他在抗大政治部宣传科当时事政策教育干事。此时,曲作者郑律成在抗大政治部宣传科任音乐指导,教抗大学员唱歌。郑律成出生在朝鲜全罗南道一个贫苦家庭,1933年春,进入朝鲜在华抗日团体开办的南京“朝鲜革命干部学校”,1937年10月奔赴延安。在工作中,两人配合得很好。当时,郑律成住在公木隔壁,他俩像亲兄弟一样,郑律成常到公木的住处来玩。一天,郑律成坐在公木床上翻看他的笔记本,发现本上有很多诗,高兴得不得了,很快为其中的《子夜岗兵颂》谱了曲。郑律成唱给公木听,公木听后非常高兴,说:“一首诗变成一支歌,那确实是一个质的飞跃。”

到了1939年4、5月间,郑律成提出搞个“八路军大合唱”,约公木写词。

郑律成还说,什么叫大合唱,就是多搞几首歌嘛。此时,冼星海与光未然也提出搞“黄河大合唱”。“大合唱”的名称就是这样来的。虽然公木住在山洞里,心胸和视野还是很开阔的。他首先写了《八路军军歌》和《八路军进行曲》,接着还写了《骑兵歌》《炮兵歌》。

8月份,《八路军大合唱》的歌词全部写完。延安的条件很艰苦,当时抗大连风琴也没有,郑律成就哼着作曲,他唱,公木听。9月份,曲还没作完,郑律成就调到鲁艺音乐系去了。鲁艺音乐系的条件好一点,有乐器。10月份,郑律成作曲完毕,《八路军大合唱》的全部歌曲油印成小册子,传遍全延安,传遍全军,掀起了唱歌高潮,前方后方都唱。

1940年5月,《八路军军歌》和《八路军进行曲》两支歌刊登在总政主编的报刊上。总政宣传部部长萧向荣还专门请公木和郑律成去吃饭,说了很多鼓励他们的话。

公木曾回忆说:“如果我不坐几次牢,不亲身参加抗战,不亲自作抗战时事研究,那是绝对写不了这样的歌词的。在《八路军大合唱》中,抗战的3个阶段,我都写上了,写成大兵团音乐形象,不是某个游击队的形象。其实,1939年还没有形成大兵团,但要站在抗战形势发展的高度去写。这是我当时的一种真感情,很自然很自觉地写的。没有谁告诉我要这么写,也没领导提意见,更没有开什么研讨会。回想起来,那时我们两人胆子也真够大的,既没有请示也没有汇报,一写就是军歌、进行曲。这样的环境,我想只有在那个年代才有,在任何时候可能都是不行的。”

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央军委将《八路军进行曲》改名为《中国人民解放军进行曲》。1988年7月25日,经党中央批准,中央军委决定将《中国人民解放军进行曲》定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军歌。

(摘自华文出版社《生命线:能打胜仗的政治指挥大计》    作者:谈志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