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宝何尊的出土之谜

何尊是西周早期标准器。1963年出土于宝鸡贾村镇陈家后院,后被卖到废品收购站,1965年9月被宝鸡博物馆发现并收藏。最初被称作“饕餮纹青铜尊”,直至1975年调北京展览时,才被故宫的唐兰先生(有的说是马承源)发现了底部的铭文,从此便身价倍增,被定为国宝。因这件饕餮纹青铜尊的作者叫“何”,因此,这件青铜尊也就正式更名为“何尊”。

为何出现在贾村原区

何尊体呈椭圆方形,口圆而外侈,器腹四边透浇玲珑剔透的扉棱。口沿下饰蕉叶纹,扉棱置于叶中,叶面浮饰图案化的云纹,顶部饰以蚕纹,腹饰饕餮纹,饕餮大眉悬翘,巨目咧嘴。圈足亦饰大饕餮面,通法上下以细云雷纹衬底。造型浑厚凝重而又富丽华贵,为西周初期一件难得的艺术珍品。内底有铭文122字,具有极其重要的历史研究价值。通高39厘米、直径28.6厘米,重14.6公斤。

对于何尊这件国宝为什么能在贾村原区被发现?考古工作者一直在思索这个问题。宝鸡市博物馆的工作人员曾多次前往贾村,在陈家后院挖出何尊的地方进行了调查和钻探,但在其周围并没有发现有西周墓葬。因此只能按窖藏去考虑。尽管如此,这个“窖藏”依然谜团重重。

贾村镇古称龙川镇,清代改名“假(贾)村”,位于贾村原(亦称西平原)的东北隅,距宝鸡市中心25华里。

贾村原地势比较平坦,土质肥沃,村舍密集,分布着桥镇、贾村、蟠龙三个乡镇,是一个传奇而又神秘的地方。它东起汧河,与凤翔原隔河相望;南依渭河,与秦岭对峙;西至金陵河,与陵原为邻;北靠汧阳岭,与吴山相连,东西宽约15里,南北长约30里。人们常说其形状犹如一条巨龙,龙头就在这个原西南部渭河北岸的蟠龙(又称蟠龙原和蟠龙山),龙尾就在这个原北部紧靠山区的汧河西岸的龙尾村。实际上,自古以来,占卜先生就是这么认为的,古代先民一直把这里当作人杰地灵的风水宝地。历史上这个原上多出名门望族,明清名臣党崇雅就在其中。

贾村原不但历史悠久,而且其文化内涵又呈现出多元性和复杂性。何尊在这里发现后,使这里更加显得扑朔迷离。多次文物普查表明,这里主要是以商周至秦汉的文化遗存为多,而又以商末周初和春秋两个时期最为突出。以贾村、桥镇为中心的原区中央以及南原坡下的斗鸡台(戴家湾)、东原边的浮托和上官、西原坡下的金河村石桥一带,都发现了商代末期至西周早期的青铜器。在那个时候,万国林立,在这么个人文荟萃的宝地上,到底是谁在主宰沉浮?

1969年,这个原区的上官村出土了矢王簋等4件重要青铜器,1973年又发现了青铜器“矢王簋盖”:1983年浮托村还出土了青铜器“矢膡盨”。这些矢器有的时代较晚,和其他器物所反映出这个原区的主体时代特征不太相符,认为汧河流域是矢国的封地,贾村原一带应是西周时期矢国势力范围的一部分。

然而,“矢” 不光是宝鸡地区的扶风、岐山、凤翔、陇县等地有出土,而且远离汧河的河南洛阳,山西、江苏等地也都有出土。一部分学者提出“矢”就是“虞”,矢国就是虞国,西周早期(康王)被改封到了江苏宜地。然而,一些学者对此并不认同,坚持西周早期时的矢国不是虞国的前身,并认为,吴国是太伯奔吴后所建,早期(康王之前)还活动在陇县、吴山一带,被称为西吴;康王时被改封到了江苏宜地,后世称为南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