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夜,望志路警笛呼啸

1921年7月30日晚,马路边的梧桐树叶纹丝不动,天气比较闷热。上海法租界望志路(今兴业路)突然警笛呼啸,夏夜的静谧被打破。疾驶的两辆巡捕房警车,在一幢石库门楼房门前“嘎吱”停下,法籍警官立即率领一批巡捕和密探气势汹汹地冲进去,不一会儿却悻悻而归。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一切还得从头说起。

“南陈北李,相约建党”

20世纪20年代初,上海法租界环龙路(今南昌路)和霞飞路(今淮海中路)之间,分布着一片典型的石库门建筑群,由比利时、法国合资的义品放款银行投资兴建,因该行本部初设于天津,遂选取天津古地名统称它为“渔阳里”。此处有一条南北贯通的弄堂,靠近环龙路的一段建于1912年,是老渔阳里,有旧式石库门建筑8幢;靠近霞飞路的一段建于1915年,是新渔阳里,有旧式石库门建筑33幢。这里属于上海法租界迟开发的冷僻地段,房屋租金比东部旧城区、西部西式住宅区要低不少;交通比较方便,步行去南京路(今南京东路)或南市老城厢都仅需半个多小时,在附近乘电车转赴徐家汇、虹口、杨树浦也不太费劲;对口的霞飞捕房管辖范围广,巡捕人手不足,无法对各种思潮和政治活动实施严密监控;作为石库门里弄,弄堂有多个出口,每幢自成独立空间的建筑均辟前、后门,遇紧急情况从二楼晒台翻越到隔壁也挺容易,所以非常适合设立秘密机关。后来,其中两幢石库门房屋里所发生的一切,犹如迅雷划破黑暗夜空,唤醒了沉睡中的人们。

1920年2月,北洋政府密令京师警察厅逮捕陈独秀。李大钊获悉后,决定亲自护送这位“五四运动的总司令”离开北京,经廊坊转道天津,让他乘船去上海。李大钊雇了一辆带篷骡车,沿途住宿等皆由他出面办理,以免暴露陈独秀的南方口音。那带篷骡车南行百余公里,费时两天,他们边赶路边谈话,遂有更广泛的沟通和交流,并一起酝酿筹建党组织。李大钊与陈独秀约定:“我在北京,你在上海,我们分别做建党的准备工作。”于是,留下了“南陈北李,相约建党”的佳话。

4月上半月,陈独秀入住老渔阳里2号。8月,中国共产党发起组正式成立,老渔阳里2号成为工作机关;新渔阳里6号,则成为党组织重要活动基地。连接两处的那条弄堂,因常有革命青年来往穿梭,被称为“共产主义小道”。

中国共产党发起组由陈独秀担任书记,主要成员有李汉俊、李达、俞秀松、陈望道等。通过积极工作在“渔阳里”出现了第一个青年团组织、第一所培养革命干部的学校、第一份党刊、第一份工人刊物、第一份《中国共产党宣言》,并发起了党组织领导的第一个工会。

中国共产党发起组推动和指导了各地共产党早期组织的建立。从1920年秋至1921年春,在北京、武汉、长沙、济南、广州都有了共产党早期组织,在东京、巴黎分别也有了旅日、旅法共产党早期组织。

建立编译机构作掩护

1921年6月,共产国际执行委员会委员马林来到上海,共产国际远东局书记处派出的尼科尔斯基也抵达。这时,陈独秀在广东担任教育委员会委员长,中国共产党发起组由李达代理书记。马林、尼科尔斯基在沪通过与李达、李汉俊等的频繁接触,了解了许多情况。

这天下午,在老渔阳里2号客厅内,马林、尼科尔斯基与李达又一次讨论建党工作。阳光透过落地长窗的玻璃,洒在茶几上,似为它涂抹了一层淡淡的金色。

马林说:“我和尼科尔斯基同志都认为,中国成立统一的无产阶级政党的条件已成熟,建议及早召开全国代表大会,宣告党的成立。”

尼科尔斯基接话:“这与你们的考虑也是一致的。党正式成立后,将有力推动中国革命向前发展!”

李达对此完全同意:“我尽快与在广州的陈独秀同志和在北京的李大钊同志联系,并作商议。”

随即,根据共产国际代表的建议,李达经听取陈独秀、李大钊的意见,确定在上海召开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老渔阳里2号成为中共一大的筹备联络处,李汉俊积极协助筹备工作。大会文件在这里准备,还在此分别发信给北京、武汉、长沙、济南、广州及日本留学生中的党组织或其成员,通知各地派代表赴沪开会。

李汉俊主动提出,将上海法租界望志路106-108号的“李公馆”客厅作为中共一大会址,并向李达说明:“胞兄李书城作为同盟会元老,一直倾向革命,我们长期同住,他现已赴外地暂时不会回家;我平时的活动,嫂子从不过问。”至于代表们的下榻处,他选中了附近的博文女校,它由辛亥革命元老黄兴的夫人徐宗汉担任董事长、进步人士黄绍兰主持。位于上海白尔路389号(今太仓路127号)的校舍为沿街三楼三底的石库门房屋,学生正放暑假;而且,黄绍兰与李汉俊有同乡之谊,与李达及其妻子王会悟也熟识。李达对此表示赞同,他还认为代表们可用“北京大学暑期旅行团”名义借住博文女校。

为了确保中共一大会址的安全,李汉俊先在此建立了新时代丛书社。1921年6月24日,上海《民国日报》“觉悟”副刊登出李汉俊执笔的《“新时代丛书”编辑缘起》,其中申明:“起意编辑这个丛书,不外以下三层意思”“想普及新文化运动”“为有志研究高深些学问的人们供给下手的途径”“想节省读书界的时间与经济”;而且,还公布“本丛书内容包括文艺、科学、哲学、社会问题以及其他日常生活所不可缺乏知识,不限定册数,或编或评,每册约载三万字”,编辑人是李大钊、李季、李达、李汉俊、邵力子、沈玄庐、周作人、周佛海、周建人、沈雁冰、夏丏尊、陈望道、陈独秀、戴季陶、经亨颐,通信处为“上海贝勒路树德里一百零八号”,即望志路108号后门弄堂门牌。

把秘密的中共一大会址与公开的新时代丛书社合二为一,体现了共产主义先驱的睿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