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征途是星辰大海

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有这样一句标语——“颗颗螺钉连着航天事业,小小按钮维系民族尊严。”中国有一支年轻的航天人队伍,他们是真正的希望所在。在探索浩瀚星空的路途上,这群心怀宇宙的年轻人,正用行动践行着理想。

2011年,20岁的于新辰毕业于清华大学工程力学与航天工程专业。当很多同学选择读研或出国时,他却放弃读研机会,一头扎进西昌发射场,一待就是10年。

2012年,于新辰成为火箭常规动力系统中一名普通的操作手。仅用了一年,他便胜任此岗位,并开始担任该系统火箭专业负责人。

于新辰的学习能力有目共睹,因此,火箭低温动力系统需要操作手时,他成为合适的人选。这是一个高强度的工作岗位。低温动力系统涉及液氢液氧低温推进剂的加注工作,低温推进剂温度极低且易燃、易爆,测试流程复杂、烦琐。这就需要操作人在发射前的8小时保持注意力高度集中,

不能出现任何纰漏。

为了快速发现可能存在的漏点,于新辰渐渐练就了一项本领——“听声检漏”。这项本领曾让他多次成功排除故障。同时,他经常对照图纸反复核对每一个接头的状态,这让他闭着眼睛就能说出接头的位置和细节,因此被同事称为“活图纸”。

火箭低温动力系统指挥员,常和易燃、易爆、易泄漏的燃料打交道,被称为“最危险的岗位”。于新辰说:“最大的挑战不是这些,而是发射前的每一项工作,如果某项工作出了问题,很可能导致发射推迟或取消。另外,还有面临突发情况时如何快速精准定位、及时科学处置,保证发射顺利进行。”

工作以来,他参与并圆满完成了航天发射任务80多次、成功发射110多颗卫星,多次排除影响发射成败的重大故障,对每次任务起到“保驾护航”作用。

当初为什么没有留在北京?于新辰的回答是:“国家和学校培养我学了四年的航天航空专业,还是希望能将所学知识应用到相应领域。”

于新辰一直记得,“当时的航天航空学院院长是王永志院士,他是我国首任载人航天总设计师。毕业之前跟我们座谈时,王院士提到了国家航天事业发展的规划,未来有探月、深空探测等,我们有很多伟大的事业要去做、去实现”。

2021年5月15日清晨,“天问一号”平稳着陆火星。

那一刻,一名女调度员以平稳的语速,准确而坚定地发出一条条指令。这名沉稳的女性就是“天问一号”北京总调度、29岁的鲍硕,她也是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的第一位女性总调度。

2010年,18岁的鲍硕考取北京理工大学信息对抗技术专业。鲍硕回忆道:“印象最深刻的就是王越院士的课,老先生的爱国之情和报国之志深深影响着我,引导着我为热爱的研究方向不懈努力。”

毕业后,鲍硕进入航天系统工作。此后5年的努力,使得她在业务素质、心理素质和身体素质上都达到极佳状态。身体上,要练到连续工作后还能精力充沛、专心致志;心理上,要在高强度的状态下,保持平稳的心态,以应对突发事件。

2019年,鲍硕第一次担任首席调度员,并担任“嫦娥四号”的指挥。一年后,2020年,28岁的鲍硕被任命为总调度。

训练是艰苦的:每天只能睡3小时,就是为了在指挥时能坚持30小时不休息;而为了保持体能,鲍硕一直坚持每天早上5点晨跑。

2020年11月24日清晨,“嫦娥五号”探测器一飞冲天,鲍硕用一句句铿锵有力的调度口令,开启了“嫦娥五号”25天的旅行。就这样,在执行任务期间,鲍硕连续20多小时没有休息,并以“北京”为代号,密集发出上千条沉着有力的指令。

同事如此评价鲍硕:“只要一进飞控大厅,她就像变了个人,成了钢铁侠,可以长时间不喝水、不吃饭,也不休息。”

那根弦在鲍硕的心中始终绷着,她不敢有丝毫懈怠,因为“这个岗位上40年来都没有过女生,自己一定要开个好头”。

年龄小,却被称为“大姐”;身材小,却能撑起航天梦。

周承钰被网友称为真正的“火箭少女”,又被同事称为“大姐”。其实这位“大姐”是95后,身高只有1.58米,但工作能力很强,这让她足以胜任“嫦娥五号”探月任务连接器系统指挥员的工作,并成为文昌航天发射场有史以来第一位女性指挥员。

周承钰来自贵州。在工作中,“大姐”能吃苦,肯吃苦,是有名的硬角色。

“大姐”的称号不是空话,而是用实际行动获得的。在一次3公里测试中,看似娇小的周承钰战胜了超过一半的男同胞。“大姐”这一举动打破了单位同事对女性的刻板印象。

在“长征五号”遥三火箭测试任务中,周承钰被定岗在位于脐带塔15层的二级连接器配气台。通往15层的路,是倾角接近90度的180级钢铁台,因此,很多地方难以直立行走,必须手脚并用才能爬上去,好似“天梯”。正常人跑一趟都很困难,而周承钰有时一天往返四趟。

15层的工作环境,空间不到8平方米,没有空调,足以让人心惊胆战——测试间里设置了2个配气台、4个转接盒以及上百根电缆和供气管路。虽然只有3个人在里面工作,但大家连坐的地方都没有,并且要时刻忍受高压气体流动的嘈杂。在这样的环境中,周承钰坚持干了60天,一天都没有迟到。“长征五号”火箭的复飞之战,留下了周承钰的艰苦足迹。

同时,她还是文昌发射场动力系统队伍中换岗最频繁的人。每一次换岗,都需要极大的勇气。不同岗位对知识能力的要求差别巨大,这需要周承钰始终坚持学习。也正是这种精神,让她尽快适应不同岗位。

周承钰第一次出手,就承担了“嫦娥五号”任务,并成为整个发射场的首位女指挥。她看上去淡定,背后却承受着非常大的压力。因为,连接器系统的工作原理相当复杂,且设备分布广、协调接口多,稍微不小心就会踩“雷”。周承钰必须时刻紧绷神经,一丝一毫马虎都不能出现。

不怕苦,敢攀登,勇创新,这才是新一代的航天人。

正是有了像于新辰、鲍硕、周承钰这样心怀航天梦想,充满朝气与希望,不断努力奋斗的年青一代航天人,我们才完成了一项项庞大而复杂的航天工程。

如今,他们已经开始迎接全新的挑战。90后航天人用行动诠释了自己的责任与担当,从他们身上,我们也看到了中国航天无限光明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