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项残酷运动的完美造物(2)

2006年,18岁的马龙随队出征不莱梅,拿到第—个团体世界冠军。领奖台上,站在马琳、王皓、王励勤和有着“杀神”美誉的陈玘中间,他一脸稚气。年轻、灵巧、技术全面,许多人都默认这个乖顺羞涩的少年,是未来扛起中国乒乓球大旗的人。

但当时谁也没想到,这一等,竟是漫长的9年。

2008年,北京奥运会,男乒的主角是巅峰期的“二王一马”。那一次,马龙只是去奥运村感受氛围,少年不识愁滋味的他还和奥恰洛夫一起去打了台球。

2009年世乒赛,马龙在半决赛负于如日中天的王皓。

2011年世乒赛,马龙第二次负于王皓。在随后的决赛中,王皓2比4不敌横空出世的张继科。看台上的马龙目送与自己同龄的队友拿下去往伦敦奥运会的门票。

2012年,张继科闪耀伦敦赛场,加上此前的世界杯单打冠军,他以445天的纪录,填补了男子大满贯悬置了12年的空白。

2013年,马龙第三次败于王皓,这几乎是耻辱一败。此时王皓已处于职业生涯末期,那是一场马龙绝对不能输的比赛。

2014年年底,杜塞尔多夫世界杯,马龙与张继科在决赛相遇,马龙以两分憾负。赛后张继科凌空腾跃踢碎挡板,也几乎踢碎了马龙的信心。

这是中国乒乓球的另一种残酷,三剑客或双子星,球迷们乐见天才携手同行的画面,但对已经走到顶峰的运动员来说,赢家只有一个,输的必须咽下失败的苦涩。

站在绝望的谷底,马龙想过放弃,但他最终没有走进另一条岔路。他是天秤座,性格里一头儿是纠结犹豫,另一头儿是控制。

房间必须整洁,床单折角必须一致,训练完第一件事必须是洗澡。小时候喜欢周杰伦的歌,周杰伦标志性的吐字不清他接受不了,他一个字一个字地练,必须把歌练成字正腔圆的马龙版本。在奥运会那样让人喘不过气的场合,他脱下外套,必须整整齐齐地叠好放到固定位置,叠不好的话,还要重来一遍。国乒队集训,早上集合时间是7:30,马龙的起床时间是7:23,留5分钟太赶,10分钟又太亏,7分钟刚好。

控制产生秩序,秩序可以帮助马龙摒除一切杂念,以绝对的专注走向球台。

2015年苏州世乒赛是马龙职业生涯的分水岭,自此马龙迎来自己的全面爆发。2015年也是马龙技术全面成熟的一年。乒乓球是技术迭代最为迅速的运动项目之一,这就意味着,在乒坛,“一招鲜,吃遍天”的情况不可能长期存在。一夕宠儿,一夕弃儿,奥运会男单冠军此前无人卫冕的魔咒背后,其根源恰恰是这种技术迭代的善变冷酷。

少年成名的马龙在2015年全面进入了自己的成熟期,这份成熟,远没有字面上看起来这么轻松。马龙拥有相应的天赋和毅力,这位强迫症选手习得了过往时代乒坛出现过的各种打法,反手、正手、拧拉、旋转、衔接,将十八般武艺化为己用。

2018年,日本公开赛,日本15岁天才少年张本智和在小组赛以4比2战胜马龙,媒体打出“惊天爆冷”的标题,年龄、伤病、起伏的状态,让不少人担心马龙的未来。那一年之后的时间,马龙因膝盖和手腕伤病,接连退赛,东京之路,隔世般遥远。

2019年,布达佩斯,马龙顶着巨大压力战胜瑞典选手法尔克,实现世乒赛三连冠伟业。

这一年8月,马龙做了自己职业生涯中最重要的一个决定,去美国,做膝盖和手腕手术。这无疑是一场豪赌。“我想用这场手术,换两三年的职业生涯。”

手术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马龙只能在一楼练身体,碰不了乒乓球。那段日子他特别怕上楼看队友们训练,看得到却练不了,又着急又心痛,但着急和心痛也没用,只能熬,只能等。

3个月后复出,剧本不是王者归来,而是连续输给张本智和、林昀儒、樊振东,年轻的冲击者们形成合围之势。

这个时期的马龙,纠结的已经不再是输赢,而是究竟还能不能继续打乒乓球。

2020年,国内外赛事因疫情停摆了8个月,东京夺冠后,人们觉得这是上天眷顾马龙,多给了他一年的恢复时间。但他们无法想象,对一名32岁的运动员来说,面对遥遥无期的奥运会日复一日地训练,究竟需要怎样的毅力和决心。

东京夺冠后,马龙不可避免地开始面对一些新的问题:会去巴黎吗?什么时候选择退役?马龙说自己现在不想去想这些问题,但他估计自己肯定不会办退役仪式,“太伤感,那我肯定哭得不行了”。

不过那都是以后的事了。2022年1月就有新的比赛,33岁的豹子依旧期待出击。游戏还没结束,游戏又要开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