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大学生决定在学校门口摊煎饼

一、

在学校校门外摊煎饼,是我做过的比较“传奇”的事情之一。我身边的人大都听说过这回事,但是真正知道我在这个过程中有多天真、多狼狈的人并不多。仔细回忆,我只觉得当时的自己尴尬又愚蠢。

大四那年的冬天,没有考研压力的我每天无所事事。某天,我突发奇想,想在路边摆摊儿摊煎饼。当时北京的城市管理没有现在这么严,偶尔还能在路边看到三三两两的推车小贩。这个想法是突然从我脑海里冒出来的,很有趣,而且很酷,我一下子就动了心。可是我自己一个人又不太敢做,只好拉了一个同学合伙。有另一个人的支持,我觉得整件事情至少不会太糟。可我们都有很严重的拖延症,商量了很久也没有动静,拖到年底才正式启动计划。

整个计划里最难办的是采购原料。专门以卖煎饼为生的师傅都是自己大批量从市场进原材料和酱料,自己在家做面糊、炸薄脆。我们没这条件和技术,只好从别人那儿高价买。我们先搜索了学校方圆5公里内的煎饼摊儿,挨个儿问人家愿不愿意给我们提供面糊、薄脆等配料—以大学生社会实践的名义—果不其然,碰了一鼻子灰。

细想也是,人家卖配料当然没有卖煎饼挣得多,费半天劲儿图个什么呢?所以压根儿就不愿意搭理我们这些一看就是在“玩儿票”的学生。最后我死皮赖脸地求情,才说服一位卖煎饼的师傅以一个大致合理的价格,每天早上给我们提供100份配料,包括面糊、鸡蛋、酱料、生菜和薄脆等。我们推车去他那儿取回来配料,再自己出摊儿摊煎饼。2017年年初,小西天那儿的报刊亭和烧饼铺一起被取缔了,此后我再也没见过那位卖煎饼的师傅,或者说我的“煎饼师父”。

配料的事差不多解决了,现在我们万事俱备,只欠东风—一辆煎饼车、一个煎饼铛、一套“摊具”、一副炉具、一罐煤气,以及一个会摊煎饼的人。

二、

摊煎饼的器具并非家中所用。煎饼铛是一块厚重的圆形铁板;用来摊面糊的是个T字形竹制器具,有人叫它“竹蜻蜓”;给煎饼翻面,加葱花、香菜和薄脆,需要左右手同时拿一把小短铲;刷酱和刷辣椒油得用宽一点儿的油刷子;在前后两份煎饼之间擦拭煎饼铛时,用的是塞了布的矮铁罐(类似暖壶盖子)制成的油刷……这么一整套“摊具”,在四道口批发市场生活用品部的摊位上可以一次性买齐。事实上,到了现场我们才发现,原来世界上有这么多奇奇怪怪的小商品。人类的创造力真的是无穷的。

购齐了器具,我们又在北邮小吃街的文慧园煤气站买了一小罐煤气—现在只缺一辆煎饼车了。

我们在四道口批发市场附近连续找了好多经营路边摊儿的小商贩,希望从他们手中租或买一辆装好玻璃柜的三轮车。当时北京的城市管理已经开始规范,很多小贩卖掉了自己的车另谋出路,仍在推车做生意的人也没有理由把自己的车借或卖给我们。连续寻访几天,我们才遇到一个人,他说自己的朋友正好不做了,想把车卖掉。商量好之后,我一个人跟着他到了附近的某个小区,把一辆破旧的卖寿司的三轮车推了出来,又去附近修了一下。可是就算把车修好,我还是不会骑—三轮车和普通自行车不一样,需要更巧妙的力度来控制。我怎么学也学不会,只好硬着头皮一路把这辆三轮车推回学校。

回到学校,问题又来了:无论是东西南北哪个校门,学校的保安都不准我把车推进学校。这不怪他们,我推着这辆车实在太像(根本就是)来学校摆摊做生意的了。我只好在学校附近寻找能停车的位置。

迫不得已,我想了个辙儿:学校附近的小吃街里有一家烧烤店自带院子,我和老板商量,给他200块钱,让我们在院子里停一周,顺带让他看着点儿我们的东西。看在我们是学生的份儿上,老板勉强答应了。于是这里就成了我们的大本营,每天早出晚归,推着煎饼车从这里来去。

先剧透一下故事的结局吧:我们的摊煎饼体验结束之后,我把车停在那里一直没动。有时候去附近吃饭,我还会拽着别人说:“看,那是我的煎饼车。”我一直没想好怎么处置这辆煎饼车。好在,后来它也就莫名其妙地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