灯芯蜜橘

王羲之有张《奉橘帖》很有意思,这帖其实是他给朋友送橘子吃时留下的手信。他写道:“奉橘三百枚,霜未降,未可多得。”可见,吃橘子也讲究时令,霜降过后的橘子味道最是甜美。但橘子百枚,每一枚都包裹着对友人的惦念。天寒了,草木将枯,就想着送你一捧鲜妍明丽的果子,好叫你不悲秋。这种挂牵,甜甜的,不管霜降没降,都甜。

暖色的事物着实喜气洋洋,当灯笼般的橘子挂上枝头,秋冬萧瑟的意思就被冲淡了好些。秋冬的日子,别的树逐渐没了看头,橘树会先于梅树一步出现在人们跟前,将街头暖热,把天地照得亮堂堂的。

从前,奶奶在院子里也栽种过一棵橘树,第一次见奶奶的橘树时,它就比我高出了好几个头。它顶着绿油油的小叶片,安分地站在院子的一角,无风的时候它就睡觉,有风的时候它就唱歌。印象中它开过白色黄蕊的小花,不过我对它的开花有些视若无睹。花开时节,我在学校看惯了精致的桃花、粗硕的广玉兰、大张旗鼓的紫藤萝……这些花个个敲锣打鼓地开,吸引你扭过头去欣赏它们,去同它们合影。奶奶的橘树,花开得轻轻悄悄、生得小小巧巧,要不是奶奶说起,恐怕我都不会发觉。

春天里大张旗鼓的花树到了秋天几乎分不清谁是谁,奶奶的橘子树却挂起了暖洋洋的红灯笼。“吃橘子喽!”奶奶端了一盘橘子过来,擦把手就从后面搂着我和妹妹,让我们靠在她温暖的怀里。她的手爬满了皱纹,在阳光下是橘色的,像晒干了的橘子皮。奶奶手里剥着橘子,嘴里哼起了关于橘子的童谣:

圆圆金铃铛,挂在绿枝上。

摇摇无声响,闻闻喷喷香。

囡囡剥来尝,灯笼亮满堂。

灯笼原是谁,一群小月亮。

奶奶把剥好的橘子瓣放到我们嘴里,橘子的甜让人感觉很舒服。增一分嫌腻,减一分则淡,甜得恰到好处。来不及吃的橘子瓣,奶奶就放在我们的手上。我举起一枚完整的橘子,阳光正好迎了过来,这枚橘子被映得金光灿灿。我当时已经读过冰心的《小桔灯》,现在看着,它果真像极了一盏小灯笼,再不能想出比这还要贴切的比喻了。橙色的、透明的、能看见颗粒的鲜亮果肉被洁白的橘络笼着,红彤彤的燃着人们对未来的祈盼。

爷爷走过来摸摸我和妹妹的头,他在我们镇上的小学当语文教师。学校放了学,他就坐在自己房间的窗子前读书。奶奶干活的时候,他就从四四方方的木头箱子里取出一本藏蓝色的《唐诗三百首》带着我们读:“江南有柑橘,经冬犹绿林。岂因地气暖,自有岁寒心……”

爷爷拿起一个橘子,对我们说:“咱江南的红橘树,历经寒冷的严冬,依然郁郁葱葱。要说这个中原因,一是咱们江南气候适宜,地气暖和;二是因为橘子自身具有凌寒傲霜的节操。我们喜欢吃橘子,也欣赏橘子的好品质。”

我想起了橘子的白色小花,说:“它好看又有用,还不张扬。”

大家都笑着点头。爷爷对我们说:“美好有很多种,有的表露在外,令人赏心悦目;有的内蕴其中,也就是有用。橘子是好东西,这两种美好它都有,但它的花和果都小小的,从不夸耀。”

美好的生命应该让人看见,缤纷的事物给人的视觉享受会一直延伸到心底,让人体验到生活的有滋有味、活色生香。屈原在《橘颂》中赞美橘“与世独立,横而不流”。我常常想,若橘子有机会转世为人,想来也会选择做屈原这样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