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城市,还有“溜达”的乐趣吗?

夜已过半,深圳的城中村还未入睡。摆摊养活自己的小贩仍在等待上晚班的打工仔回家,风雨无阻的外卖小哥穿梭在逼仄的小巷中……

在“国内小镰仓”的滤镜加持下,不少文艺青年不远万里跑到各地的路牌轨道,感受日系春日风。可被种草时的怦然心动,只有到达目的地后,才会发现现实如此残酷。

居住在城市中的我们,似乎早已习惯性地接受了“被安排好”的社区生活:每天按时打卡上班,走过千篇一律的小区街道,与邻居保持着友好但冷漠的社交距离。

偶尔突破城市“固定感”的束缚,结果却往往不尽如人意。如果就是随便走走,到处溜达,城市又会是如何的一番图景?

复制粘贴中的现代化城市

环顾四周,城市的每处角落都焕发着生机。道路车水马龙,公园熙熙攘攘,餐馆座无虚席……

科创园区内的咖啡馆,总能诞生各式奇思妙想;小区里的单身男女们用6英尺大小的屏幕连接着几千公里之外的世界;公园里传来了孩童们的嬉戏打闹声,一旁带孩子的老人敲打着手机按键询问孩子爸妈:什么时候回来、需不需要热菜……

我们与亲朋好友的情感交流,构成了我们与这座城市的关系。一户人家中的人间烟火,千万盏为谁等待的未熄灭的灯。

抛开与人的连接,单看城市中的街道、广场、商厦以及店铺,你会发现全是一眼望不尽的、千篇一律的现代化建筑。

一条条车行道修建得越来越宽阔,人行道空间不断被压缩。本就拥挤的人行道还被栅栏强行切割成两部分,地面上贴着相反的方向指示标,用来提醒行人:及时通行,请勿逗留。

就这样,沿街设立的小杂货店和街边小摊被抹去,极具地方特色的叫卖声被消音,不见了昔日温暖的踪影。

“一个人每天都要无聊地在同一条漫无尽头的路上走数英里”,美国作家马克·吐温上个世纪的吐槽,同样适用于当今社会。因为现代化城市正在疯狂地复制粘贴中。

“因为经济模式的一致,造就了极其相似的城市空间。”政治学者贝淡宁和艾维纳在他们着作《城市的精神:包容与认同》中提到,在全球化席卷世界之前,每座城市都是有着自己特色的。

他们将青岛的浪漫定义成,一种兼具现代爱情和传统的道教文化中求仙的浪漫;他们认为上海人是时髦优雅的,十里洋场的华丽风情依旧徘徊在老一辈上海人的记忆里;他们怀念成都这座“安逸包容的花园之城”,美食、创新、安逸、社群、绿色、环保、幽默、包容……

现如今,在钢筋水泥之外,现代化建设之余,各个城市间的人文滋味去哪里寻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