琉璃馍

中国人对琉璃的热爱可谓疯狂,从战国时期的古墓中就曾发现有琉璃珠,后来到了清朝康熙年间,还专门建造了琉璃厂。中国人在建筑的砖瓦、日常佩戴的首饰等方面都有琉璃的参与,甚至在饮食上,也要想方设法把近似琉璃的东西以“琉璃”来命名,比如,琉璃馍。

琉璃馍是中原地区的一种美食,它的出现,十分能印证中国劳动人民的智慧。为什么这样说呢?让我们来看一下制作琉璃馍的食材。

制作琉璃馍,只需要白面馒头、白砂糖、植物油即可,与琉璃不沾边。琉璃馍的做法非常简单,一种做法是把已经放置了两天左右的凉馒头切成骰子大小的四方块,把这些馒头块浸润在白砂糖之中,翻滚再三,让馒头中的水分充分吸收白砂糖的糖分,然后放在热油中烹炸一会儿,捞出,再二次回锅,这样做可以让馒头更加酥脆。二次烹炸后的馒头块捞出后,油光锃亮,状如琉璃,看起来就很有食欲,被命名为“琉璃馍”。另一种做法稍微复杂一些:把馒头切成四方块后,在水中浸润十几秒,捞出后,挤出馒头中的水分,放入油锅中烹炸,待到馒头块在油锅中哗啦作响的时候,捞出,热锅放入少许的油,把白砂糖炒成糖稀,把方才炸好的馒头块倒入糖稀中,迅速翻炒,待到糖稀都裹在馒头块上,迅速捞出装盘。这样做出来的琉璃馍,类似于拔丝香蕉,外层能明显看出糖稀的油亮感,更像琉璃,颜值更高,外焦里嫩,嚼起来发出锵然如破冰之声,喷香扑鼻。

琉璃馍是旧时皖北餐桌上的“熟脸儿”,因其酥脆的口感、甘甜的味道常在喜宴上出现,且大受欢迎。皖北有俚语:“上大桌(喜宴的另一种称呼)吃琉璃馍,大人能摸到,小孩摸不到。”意思是,吃喜宴的时候,如果桌上有琉璃馍,大人光顾着吃,忘了身边的孩子,导致孩子干着急却吃不到。

琉璃馍外有糖衣,确切说是用糖给馒头块镀上了一层华丽的“釉”,看起来非常富贵,有金玉满堂的既视感,还有“食而多金”的吉祥寓意。中国人总是在吃食中寄托了很多美好的寓意,吃出了文化感。琉璃馍南方少有,因为南方人多食米,面食较少,缺少了做琉璃馍的食材,就像北方人很少吃糍粑一样。这也可以算作是吃食上的“近水楼台”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