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场 “小圈子”背后的秘密

晚清州县官杜凤治宦粤十余年,留下一部数百万字的日记,存于中山大学,主要内容是杜凤治眼里和心中的官场。日记所载不仅细节翔实,而且由于日记本身的私密性质,可信度高,整部作品如同一面镜子,照出晚清广东官场与基层社会的百态,诸多细节耐人寻味、发人深省。

从日记来看,在“小圈子”内外,官员的表现大相径庭。在“小圈子”内,官员之间经常进行极为坦率的交谈,这既是及时交流、获取信息的重要途径,也是表示和巩固互信的一种方式。在要好官员之间,有时说话可谓百无禁忌,与今人想象中等级森严、谨言慎行的清朝官场大相径庭。杜凤治常常与同自己关系良好的知府冯端本、广粮通判方功惠等人议论其他官员,甚至以相当尖刻的语言抨击盐运使钟谦钧、按察使张瀛等上司。有时高级官员面对信得过的下属时说话也相当随便。如瑞麟就经常向杜议论其他各级官员,还随口透露自己对官员任免的考虑或官员之间的恩怨等信息。

在“小圈子”中,官员不仅说话率性随意,做事也百无禁忌。

在任官初期,杜凤治尚能严格自律,不敢有嗜好、嬉游,但浸淫宦海渐深,他不仅开始吸食鸦片,还爱上了赌博,在官场上有个赌友“小圈子”。光绪元年,杜凤治署理罗定知州。其时正值同治皇帝大丧期间,杜凤治连日率领罗定知州的文武在城隍庙举行哭临典礼。典礼结束的当天晚上,杜凤治的赌瘾就犯了,遂请学正黄怡出面邀请“赌友圈”中的几个人来州署“手谈”一番。

在“圈”里“圈”外,官员为何拥有两副面孔,言行对立不一?就是因为“圈子”具有私密性、趋同性,是利益共同体,所以圈子成员都会产生安全感,在“圈子”里竞相摆烂,放飞自我,什么话都敢说,什么事都敢做。

入“圈”者的根本目的,称之为利益小集团或许更为剀切。而欧阳修在《朋党论》中亦对朋党的本质做过铭肌镂骨的剖析:“当其同利之时,暂相党引以为朋者,伪也;及其见利而争先,或利尽而交疏,则反相贼害;虽其兄弟亲戚,不能相保。”以利相交,利尽则散;以权相交,权失则弃。

人际交往中掺入私利杂质,往往是最经不起考验的。利益面前争破头,大难来临各自逃。无数事实反复证明,朋党、小圈子既无生命力,也无好结局。“小圈子”盘根错节,环环相扣,倘若有一人、一个环节露了“马脚”,就会满盘皆输。事实上,在官场上苦心经营“小圈子”的杜凤治,结局并不美妙。光绪四年,杜凤治再次署理罗定知州,次年便被总督刘坤一撤任,最后不得不告老还乡。

时至今日,官场上的“小圈子”并未绝迹,一些领导干部明里暗里把经营“小圈子”作为官场绝学,却往往以悲剧告终。对“小圈子”抱有侥幸心理,将其视为“保护伞”“避风港”,只会在错误的道路上愈走愈远,从违纪走向违法,从“小贪”沦为“巨蠹”。

圈子虽小,风险颇大。对于各种各样的“圈子”,为官从政者一定要提高警惕,慎入为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