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灰之道

我曾热情洋溢地买过很多东西,但绝大多数最后都吃了灰。“吃灰”是个充满禅意的形容词或动词,如果说得文雅点儿,也可以叫“蒙尘”——物件只要被长久搁置,时间便会像撒盐一样,在其表面撒下一层浅浅的灰尘。慢慢地,它的使用价值不复存在,只留下了岁月附加的价值。吃灰好像在赋予物件以生命,言下之意是给了你自由,去自在地吞吐微尘吧,也算是交代了当初那份孽缘。当尘埃落定,一别两宽,对物件和所有者来说都是一种解脱。

在过去,蒙尘几乎是一种受难,它幽怨地控诉,而灰尘无可奈何地落下,因此,成了生命难以承受之重。而现在,吃灰却在调侃中透露着一丝轻盈,没什么大不了的。这是一个由庞大商品堆积而成的世界,人总会应付不来。在此不谈辜负只谈自由,可以让物件尽情回归物的本质,去占据一个物理空间,让它的表面去承接空气中飘零的微尘。吃灰好歹也是一种存在感,起码算尘缘未了。

如果是自己的东西吃灰,还可以私下处置,不至于外扬;要是送人的东西被放得吃灰,那就有点儿尴尬了。以前我总爱送家人一些运动器材,其中有架动感单车,可搬家后,它就被留在旧房子里“遗世独立”。它的金属机身像被覆盖了一层灰色的薄纱,“尘满面,鬓如霜”,一副吃灰好多年的样子。还有一个体感游戏机,大家玩了几个月,最终还是感到乏味了,吃灰的命运如约降临。

在市面上,有很多物品被有经验的买家称为“吃灰神器”,这是在提醒后来人谨慎规避。消费的狂热与使用的乏力之间总有一种无法调和的矛盾,一切始于对物件中形而上学部分的痴迷,那是它的设计、它的广告和它的许诺。于是,人便期望此物件能带来某种繁华与绚烂,但猎奇之心过后,才发现它原本就平淡无奇。这是商品拜物教里的周期性定律,从期望到幻灭,最后吃灰。可这是资本与消费的问题,吃灰是无罪的。

早在一千多年前,慧能和神秀就对吃灰问题展开过终极辩论,那就像一场禅宗内部的脱口秀。神秀说要“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他提出一个务实的解决方案,靠自律在日常行为中坚决抵制吃灰。慧能却说“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物件突然被宣称是不存在的。慧能可能真的略胜一筹,因为心大一点儿的话,一个物件也不过是一粒尺码较大的尘埃。

但我终究无法想象一个不会吃灰的世界。“吃”这个字广大而包容,吃力、吃酒、吃香、吃苦,几乎通吃一切,但以上都没吃灰来得朴实牢靠。吃灰是天地间的密码与秩序,那是大地与气流在暗通款曲,潇潇洒洒却又静默如斯。从不节外生枝,它是岁月正在投下的树荫,具有可靠的历史与记忆,甚至还有手感。从这个角度来看,吃灰不仅无罪,它还是尊贵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