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东坡三访和尚榧(2)

苏东坡急忙求教,这虫积该怎么治疗。普惠拿出和尚榧来,说:“榧子常吃有驱虫之效,不过三日,虫子就能打下来。”

苏过依言吃了三天,果然排下好多虫子,肚子再也不疼了。

苏东坡十分高兴,谢过普惠和尚就往杭州出发。苏过很奇怪,就问:“我们不去解欧阳师公的哑谜了吗?”

苏东坡笑着说:“时间来不及了,再说哑谜已经解开啦。和尚榧能够驱虫消积,恩师这是提醒我,杭州有很多贪官和积弊,必须先除掉,才能重兴杭州。”

果然,苏东坡在杭州知府任上,大力惩治贪官,清除旧弊,使杭州面貌焕然一新。他还修整了西湖,建了大名鼎鼎的苏堤,让西湖成为天下闻名的风景区,并把“东坡肉”推广成了杭帮名菜。至于和尚榧,他经常用来馈赠友人,还做了一首诗——《送郑户曹赋席上果得榧子》:彼美玉山果,粲为金盘实;瘴雾脱蛮溪,清樽奉佳客。诗中的玉山果就是榧子。

尽管苏东坡在杭州政绩出色,但由于他“一肚子不合时宜”,就是不肯随波逐流,结果多次遭贬,先贬到惠州,又被贬到儋州,也就是现在的海南岛。在出发去儋州前,欧阳发来了,告诉他一个不幸的消息:欧阳修在颍州亡故!

儋州本是蛮荒之地,苏东坡年纪又大,去了那里,多半回不来了。现在听说恩师辞世,苏东坡的精神支柱倒了一大半,觉得人生一场悲凉,十分沮丧。欧阳发拿出一张字画交给苏东坡,说:“家父临终前,画了这幅字画给你,如果你参悟不出,就再去一趟万春庵。”

画上画的是一根榧树枝条。这枝条长得十分奇特,枝上同时结着大果、小果,还开着花。欧阳发在一旁说:“家父说您两访和尚榧,都有进益,不过他的本意,却在这枝上。”

苏东坡看了半晌,也没看明白,于是北上徽州黟县,第三次走进万春庵。

万春庵里当家的仍然是普惠,不过已经是老和尚了。他看了欧阳修画的画,说:“这画,画的是榧树的奇特之处。每一颗榧子要成熟,都需要三年。在一根枝条上,同时有着即将成熟的榧子,有长了一年多的嫩榧子,还有刚刚开放的花。我们这里人,管这叫‘三代同枝,祖孙相见’。”

苏东坡何等聪明,立刻明白过来,“这榧树有着三代传承之意,欧阳恩师是大宋一代文宗,想传承的自然是‘文脉’,他就是第一代的‘祖’,那么下一代呢?”

“下一代就是东坡先生您啊,试问欧阳先生之后,谁又称得上一代文宗?”普惠老和尚拊掌笑道。

苏东坡此时已是花甲之人,不拘那些俗礼,想想大宋一朝,除了自己还真没人称得上是文坛领袖。欧阳恩师临终画出这三代同枝,就是要自己把这文脉传下去。可是,又能传给谁呢?自己即将前往儋州这尚未开化之地,何谈文脉流传?

普惠和尚手捧一把榧子,递到苏东坡跟前,“欧阳修先生曾来到我这里,说他已由朝廷朋友处得知您即将前往儋州,故此托我转述一句话——文脉当如榧树,扎根蛮荒,造福万众。”

苏东坡心中豁然开朗,与其将文脉传给某一人,不如传给普罗大众呢!他先遥祭了始终关注着自己的恩师欧阳修,又拜了指点迷津的普惠老和尚,便抓起榧子前往远在海角天涯的儋州。

在儋州,苏东坡面对当地的蛮荒状态,毫不气馁,建起了该地第一所讲学场所“载酒堂”,后来更名为东坡书院。他在当地教授出大量儒家学子,学生中,出了海南岛第一位举人姜唐佐,第一位进士符确。之后一直到清朝,海南岛一共出了七百六十七个举人,九十七个进士。

如今,海南岛已成为经济特区,不过,估计很少有人知道,一千多年前,海南岛的文化发端,居然和黟县一枚小小的和尚榧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