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木匠

清乾隆年间,红河边同门出徒了两个木匠,东庄的木匠姓刘,人称刘木匠;西庄的木匠姓赵,人称赵木匠。刘木匠尖酸刻薄,赵木匠豪爽仗义,论技艺赵木匠也略胜一筹,所以,四里八乡都乐意请赵木匠做活。

这年春天,与刘木匠同村的刘财主家盖房,请赵木匠来做木料活。刘木匠眼看这一肥差没落到自己的头上,心里禁不住生出怨恨来,他怨刘财主不用自己,也恨赵木匠这个师弟断了自己的财路。

话说刘财主家大业大,除了盖房子的用料,泥水、石料、木活等也是专门花大价钱聘请了十里八乡的能工巧匠,主家舍得花钱,干活的就舍得出力。眼看到了上梁的日子,赵木匠带着几个小徒弟早早把整个屋顶木架在平地上摆放好,刘财主看后连声赞叹,围观的众人也都拍手叫好。

刘财主这边热热闹闹,单等着明天黄道吉日上梁,可刘木匠窝在家里越想越气,从学徒时师傅就偏爱这个师弟,这次刘财主家盖房子,师弟露了大脸,这以后哪家还请我做活?他想起白天听人夸赵木匠做的屋帽子好,一直拉不下脸来去看看,眼看夜交子时,何不借着月光偷偷去瞧瞧。借着酒劲,他来到了刘财主的新房。月光下,地上的房顶木架泛着微光,钉是钉、铆是铆,做工精细、坚实美观,刘木匠自叹不如。

刘财主平日乐善好施,深得街坊四邻的爱戴,也不怕东西被人偷,盖房子的物料家什就这么随意摆放着。刘木匠看着赵木匠做好的活计,心里又佩服又发恨,一咬牙,生出了一个坏主意:我何不如此这般,神不知鬼不觉,让你赵木匠明天在大庭广众面前颜面扫地,看你以后还怎么嚣张。

主意打定,刘木匠抱起主房脊檩回了家,把脊檩锯短了半尺后,又悄悄扛了回来,放在原来的地方。脊檩短了半尺支不住,他拿一根小木棒把脊檩支好,看起来就像没有动过的样子。

黄道吉日,上梁大吉。脊檩上披红挂彩,按照当地风俗早已串上铜钱,挂上红色绸缎,主家早早摆好祭品,燃起高香,周围挑起数挂鞭炮,只等吉时到来。刘财主家大业大、人缘也好,看热闹的人自然也多。除了本村的,附近庄里不少人都来瞧稀罕,刘木匠在看热闹的人群里格外高兴,就等着赵木匠出丑。

吉时已到,赵木匠和泥匠头两个人各居左右,相对作了个揖,然后将绳子拴成活结,绑了主房脊檩两头,两人边上梯子边唱:

上梁喜逢黄道日,

挂彩鞭炮声声喜。

主家修得好华堂,

步步登高起大梁。

泥匠头和赵木匠唱完,一齐登上了屋顶,然后两人拉着绳子又高声唱:

你我双手提金绳,

金绳专门吊金龙。

问声金龙何处去?

金龙就卧福寿宫。

两人唱完以后,一齐高声大喊“起——”,就把拴在绳子上的主房脊檩拔到了屋顶上。

赵木匠和泥匠头解下绳子,一人一头抬着脊檩准备往房子上装。赵木匠就要放手时,突然又把脊檩抬了起来,表情严肃地向着下边大声喝道:“这条脊檩是谁量的尺寸?怎么短了半尺!”

赵木匠这一嗓子,把看热闹的人群惊得鸦雀无声,刘财主张大了嘴巴半天没有合起来。少顷,看热闹的人群就像沸腾了的锅一样,有嘲笑的,有惋惜的,也有人大声嚷嚷着:“赵木匠,你这不是坑人嘛,你把主房的脊檩短了半尺,这梁怎么上啊?”

赵木匠居高临下向人群里看了看,看到刘木匠挪到刘财主的跟前,手指着屋顶,唾沫星子乱飞地说着什么,刘财主手拍大腿急得直跺脚。

赵木匠微微一笑,大声喊道:“小豆子,你上来,咱爷儿俩把脊檩拽拽,再拉长半尺!”

一听这话,人群更热闹了。刘木匠拍着巴掌对刘财主说:“这不是胡扯吗?一根干木头怎么能拉长半尺?这梁上的,真是晦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