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5张全家福背后

杨悦一辈子都记得两个词,“烂巴”与“焊”。

在临沧云县的大寨中学支教时,学生经常在课间教杨悦说当地方言,她记住的很少。后来有一次去家访,杨悦几度在山路上陷入“烂巴”,每次都是同行的学生把她“拔萝卜”一样救出来。杨悦从此记住了这两个词,前者指“泥巴”,后者是形容“泥泞”。

支教3年间,杨悦还创下一个纪录——走访了235个学生的家,为每个家庭拍下一张合影。

支教刚开始两个月,杨悦就沮丧不已,每天头疼于学生的顽劣,觉得自己不是在教书,而是被学生教了:“我不知道怎样上课,虽然我已接受过培训。我也不知道我说的话、做的事情,究竟能影响学生多少,又能影响多久。”

直到有一天,她看到一个叫阿孟的女孩在笔记本上写道:“杨老师是世界上最好的老师。”

在这句话的驱使下,她造访了阿孟家。阿孟说,回家要走两个小时左右,师生俩却直到天黑还在半路。面对暮色中的空旷大山,杨悦第一次体会到了对未知的恐惧。最后,是阿孟的表哥骑摩托车把她们接回家的。一进门,杨悦就看到阿孟父母眼中的焦急与担心。杨悦记得,小时候自己有一次落水,被救起来时,父亲看她就是这种眼神。

恐惧和愧疚很快被冒着热气的饭菜和一声声安慰驱散。和当地许多家庭一样,阿孟家可以用家徒四壁来形容。屋里很冷,杨悦跺了几下脚,阿孟立即手脚麻利地生了一盆炭火,坐下来紧紧偎依着杨悦:“老师,你要不要水?”阿孟父母热情招呼着杨悦吃饭,阿孟则在埋头扒饭之余,小心翼翼关注着老师对晚餐的反应。睡前洗漱,她端着脸盆为杨悦倒水,眼睛在昏黄的灯光下显得亮晶晶的。杨悦感觉得到,尽管羞涩得不知如何表达,阿孟确实由衷地喜爱她。

那也是她第一次借宿在学生家。阿孟家的房子建在半山腰,山中的夜晚很冷,房间里氤氲着煤烟味,杨悦整晚辗转反侧,思索着怎样回报这家人的热情。她想起自己讲课时,曾为学生们照相作为奖励,这对孩子们是不小的诱惑。天亮起床,她为阿孟全家拍了第一张全家福,阿孟和她的父母、弟弟,一家四口并排坐在砖块垒起的房屋前,身姿板正,除了母亲脸上荡漾着笑容,其他人都带着羞赧的表情。

离开的那一刻,杨悦打定主意要“干一票大的”,准备把所有学生家挨个儿走访一遍,再为每家拍摄一张全家福,既给学生们留作纪念,又是自己支教生活的见证。

大部分学生从未见过老师来家里,听到家访计划,首先担心老师是不是来告状的。杨悦总是事先强调:“只是去你家玩。”如果有学生仍然不愿意,杨悦就告诉他:“老师尊重你的意见,不过你要考虑清楚,以后可能别的同学都有照片,就你没有。”这招一般都能使孩子乖乖就范。他们带老师游历自家周围的那些景点:山头的小树洞、放羊的草坡、儿时就读的小学,一遍又一遍问老师“这里美不美”,每处景点都珍藏着一份少年的欢乐与秘密。他们也会把学习生活中的各种琐事同老师分享。

很多学生在家也表现出不同于在学校的一面。班上有一对不服管教的“飞镖兄弟”,杨悦第一次上课,弟弟阿镖就直接跳到课桌上,挑衅地向老师吹起口哨。杨悦抱着“擒贼先擒王”的心态去他家了解情况,却发现阿镖在家十分乖巧,忙里忙外殷勤地问老师饿不饿,看不看电视,无聊不无聊。学生阿福在学校极少开口,无论老师说什么他都只报以羞涩的笑容,杨悦一度以为他有理解障碍。来到他家,阿福却拉着杨悦没完没了地讲话,阳光下一口牙白得耀眼。杨悦看得出,孩子离开学校后是多么快乐。这些经历让她明白,了解学生不能局限在课堂,也不要听信其他人的看法,要抱着全面的眼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