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适度嫉妒”让人更有动力

嫉妒俗称为“红眼病”“吃醋”“吃不到葡萄说葡萄酸”等。就内心感受来讲,嫉妒前期表现为由攀比到失望的压力感;中期表现为由羞愧到屈辱的心理挫折感;后期表现为由不服不满到怨恨憎恨的发泄行为。

嫉妒是一种比较复杂的心理,包括焦虑、恐惧、悲哀、羞耻、自咎、消沉、憎恶、敌意、怨恨等不愉快的心理状态。他人的身材容貌、聪明才智、荣誉、地位、成就、财产、威望等各种因素都容易成为被嫉妒的因素。

嫉妒有“距离性”,一个长相平平的女孩子,不会对当红女星产生嫉妒;我们也不会因为美国的某个人一夜之间成为首富而产生嫉妒之心……因为相互之间的距离太遥远。但是,我们极有可能因为同一部门的同事升职,或因身边人生活条件比自己优越而产生嫉妒。所以说,嫉妒是有“距离”的,它容易产生于两个条件相近的人之间。

“近距离”产生嫉妒的事例很常见。美国喜剧大师卓别林的女儿格瑞汀·卓别林在接受采访时曾回忆起父亲嫉妒他人的一面。有一次,格瑞汀带男友去看望他,她的男友对电影非常感兴趣,喜欢当时以“冷面笑匠”着称的默片导演巴斯特·基顿,但对卓别林的电影没有那么热衷。当他与卓别林聊巴斯特·基顿时,卓别林蜷缩起身子,仿佛被人刺了一刀似的,愤怒地凝视着炉火。突然,卓别林对格瑞汀的男友说“我才是艺术家”。可见,即便是大师,也有一定的嫉妒之心。

再举一个例子:唐代着名画家吴道子有一绝,他画人物时,可以从脚往上画,最后画头部,其他画家无法做到。传言,那时另一位丹青高手名叫皇甫轸,他擅长画雕、鹏等鸟类,作品栩栩如生、独一无二。吴道子见了,暗中招募杀手杀害了皇甫轸。威胁排除了,吴道子可以在画坛独霸一方了。然而,他却因此留下了“嫉杀同行”的千古罪名。

从进化心理学角度来讲,嫉妒是一种本能,这种本能可能产生于两点:一是个体为维护扩充自己势力范围和繁殖繁衍的需要。就如公狮子对自己领地的保护和与母狮子交配权的维护,而远古的人类也必然经过了这一过程。二是平等分配生产生活资料的需要。古代生产力落后,必须集体合作才能得到勉强够大家使用的生产生活资料,所以只有平等分配才能维护集体与社会的存在,这也就使得追求平等的心理成为人们的一种本能。

因此,嫉妒也有推进公平的作用,它让人们从本能上保护自己应有的权益。

“适度嫉妒”会成为一个人前进的动力。但是,嫉妒一旦过度,则应当及时调整心态,避免使自己走极端。

怎样调整心态呢?首先,我们要理解优秀的真正含义。所谓优秀,并不是比他人强大、美好,而是与原来的自己做比较,只要比原来的自己优秀就是一种进步和成长。其次,要认清自己、调整心态,提高积极性。看到自己的不足,并向他人学习,在积极进取的心理状态下,有利于我们发挥创造性。最后,加强自身修养、陶冶情操,做一个心胸豁达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