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全家福

从我记事起,每年正月初一,父亲母亲都要带我和妹妹照张全家福。最初是用自家相机,后来是去照相馆,这个习惯一直延续到我出嫁(出嫁以后与父母的合影由初一改至初二)。

自此,我有了“全家福”情结。

2003年先生生日的前一天,我成了他们家的一员。出嫁前夕,母亲对上了十几年学的我不放心,千叮咛万嘱咐让我孝敬公婆,凡事以和为贵,切不可任性。父亲则送我一句话:夫妻同心,黄土变金。当时并不完全懂得这些,以为哪儿有那么复杂?再说,“爱屋及乌”我还是懂得的。

婚后,我们住在县城过自己的小日子,公公婆婆住在乡下老家。我们这里的传统是女孩子嫁了人,过年要回“家”,这个“家”指的是婆家,初二才回娘家。

第一次回“家”过年还算“新媳妇儿”,我借来小姨的“傻瓜”照相机,买了两卷“柯达”胶卷,满心欢喜地和先生一起回家。

大年初一,吃过早饭,给老人拜过年,我提出照张全家福。婆婆却张口拒绝:“照啥全家福?咱家就没这规矩!几十年都没照过!再说你大嫂也没回来,人不齐。不照!”婆婆嗓门大,说话铿锵有力,而且语气强硬不容辩驳,我的一片好意遭到拒绝,却一句话说不出来,于是转身进了西屋,心生疼生疼的,泪水抑制不住,夺眶而出。

那年,婆妹还未出阁,细心的她看到后对婆婆小声说:“妈,你怎么这样说话!二嫂哭了……”我听到婆婆的大嗓门:“就这,就哭了?这么小性儿!那就依她!照!”于是,公公婆婆将院子里的藤椅摆放好,去邻居家串门的先生也被婆妹喊了回来,进屋招呼我出来,我不好倔强,脸上带着未干的泪痕,留下了出嫁后的第一张“全家福”。

此后,我再没提过照“全家福”。

与自己娘家父母的“全家福”却从未停拍。由最初一家四口的合影,到我出嫁后的五人合影,再到妹妹出阁后的六人合影,至后来我们相继添了子女以后越来越庞大的“人口队伍”,“全家福”上的人越来越多。而父母最喜欢的日子,便是每年的大年初二,那是家里最热闹的一天。

那日酒至酣处,我听到先生对他的岳父岳母“诉衷肠”:“爸、妈,我知道丽跟我受了委屈,她是一个爱生活的人,非常看重亲情,因为她在一个亲情浓郁的家庭长大。说实话,进了咱这个家,我很受感染,我喜欢咱们的家庭氛围。我家兄弟姐妹多,我妈嫁给我爸时我还有六个姑姑未出嫁,我爸常年在外工作,妈在家里当着小学校长,她白天去学校,晚上熬夜给我们兄妹五个做穿的,还要准备姑姑们出阁的嫁妆,奶奶又很强势……我妈活不少干,委屈却无处诉说……”先生似乎还没有把他的意思表达到位,却已经哭得泣不成声。

母亲将我喊至里屋,说:“你的婆婆很可怜,在她那个年代,婆婆至上,媳妇是不能顶嘴的,只有听从的份儿。你几个姑姑出阁又是她操的心,自然都很尊敬她。她年轻的时候肯定不少受委屈,如今好不容易媳妇儿熬成了婆,你应该理解她,不要计较。再说,每个家庭的习惯不一样,你既然成了人家的媳妇就要尽量地去适应……”

我也很倔强,说:“妈,我明白了,您的意思是要我嫁鸡随鸡,嫁狗随狗……”

父亲突然进来,严厉地对我说了一句:“记住,夫妻同心!”

摩擦是有的。婚后头三年最厉害。谁都不让谁,看谁强过谁!我讨厌他的大男子主义,他讨厌我的任性。但我俩有一点惊人的相似,那就是息战停火高度默契。哪怕正凶狠地吵着架,一看到点儿了,迅速闭嘴该干啥干啥,把“仇恨”埋在心底。比如有一年大年初二,大清早不知道为了什么鸡毛蒜皮的事大吵一架,一看九点了(父母要求九点去照相馆照相),立马闭嘴,带着礼物直奔娘家。那张“全家福”上的我气还未消,脸红扑扑的,先生本来长得就不喜俏,那天更有几分冷峻,但在摄影师的指挥下,两个正在气头上的人靠在一起竟如天造地设的一对儿,毫无违和感。

时隔多年,每当看到这张“全家福”,我俩就忍不住想笑,笑年轻时的“气盛”,也怀念那时恨对方恨到牙痒痒的感觉。

后来,公公婆婆进了城,我们接触慢慢多了起来。生活的阅历也让我褪去了些许锐气,我慢慢地理解了婆婆,她也逐渐地喜欢上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