像一颗滚石

滚石是摇滚乐的经典图腾,不仅因为英国出过一支名叫滚石的摇滚乐队,更因为鲍勃·迪伦写过一首以滚石为名的摇滚歌曲,《像一颗滚石》。

这首歌的灵感来自迪伦1965年的英国巡演。当时迪伦只在民歌圈有些名气,却被英国娱乐界当成流行歌星,这让迪伦感到很不舒服。他经常在记者会上跟迂腐刻板的英国记者斗嘴,这些举动被一个名叫彭尼贝克的独立摄影师拍了下来,这就是后来那部被奉为音乐纪录片鼻祖的《别回头看》。

迪伦讨厌英国记者审问式的采访,对配器简单的民歌演唱方式也感到乏味,觉得这个世界没人理解他,有生以来第一次产生了一种孤立无援的感觉。

回到美国后,迪伦把自己关进位于伍德斯托克的家中,用打字机写了一首长达6页的诗歌。一开始诗中充满了愤怒,可迪伦写着写着口气就变了,他开始对自己的处境感到骄傲,孤立无援让他感到自豪。最后这首诗成了迪伦对这个不理解他的世界的一种报复,他仿佛在说:我要告诉你们的事情你们不理解,但这绝不是我的错,没准儿被蒙在鼓里对你们来说还是万幸呢。

这首诗本没有名字,迪伦也没打算把它变成一首歌。几天后迪伦独自坐在钢琴前,突然想到了一句歌词:“那是种什么感觉……”他试着为这句歌词配上旋律,却越弹越有灵感。最后他以那首诗为蓝本,一气呵成地完成了《像一颗滚石》。歌词虽长,但最核心的其实就是副歌里的几句话:

那是种什么感觉,

你无家可归,

你默默无闻,

像一颗滚动的石子?

从语法上讲,这段副歌是一个问句,但其实它更像一句警告。迪伦根本不想知道这个问题的答案,他只想让每一个听者扪心自问:你终于要自己照顾自己了,你有什么感觉?在那动荡的1965年,在那个长者与年轻人之间越来越缺乏理解的1965年,在那个传统价值观被新一代抛弃的1965年,每一个站在人生十字路口的人都会被这个看似简单的问题问住,就像被一声响雷击中。

写好后,迪伦迫不及待地找到音乐制作人汤姆·威尔逊,要他找几个伴奏乐手,并于1965年6月15日去了位于纽约第七大道的哥伦比亚一号录音棚录音。威尔逊原本是个爵士乐制作人,对摇滚乐也很熟悉,当时正在尝试为迪伦的民歌添加摇滚伴奏。第一天的录音进行得很不顺利,大家一直找不到迪伦想要的那种感觉。在做了5次不成功的尝试之后,迪伦以嗓子不舒服为理由宣布放弃,大家决定第二天再来试试。

威尔逊的朋友艾尔·库珀知道了这件事,请求威尔逊让他也去录音棚试试身手。当年库珀只有21岁,是个刚来纽约闯荡的年轻人。他自视甚高,觉得以自己的水平客串一次棚虫(特指录音棚伴奏乐手)绰绰有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