浪漫

2022年北京冬奥会的颁奖花束“绒耀之花”,不同于常规的鲜切花,而是全部采用海派绒线编结技艺钩编而成的。

北京冬奥会和冬残奥会颁奖所用花束1251束,累计花材16731支。“这些绒线花永不凋谢,全国各地的编结手工艺人与编结社团共同织造了这份中国人的浪漫。”

想象一下,要为奥林匹克盛会奉献出这份浪漫,所花费的心思,真的不简单。

要设计—用哪些花,各有什么寓意;选用什么样的制作材料,如何造型;如何拆解制图,化繁为简,让复杂的制作过程形成相对标准的流水化操作。

要培训—一枝一叶全由手工制作,每片花瓣的数据误差不能超过0.5厘米;花束的形态、针脚松紧程度都有严格要求;为力求精准及提高效率,每个编结社团只负责制作1至2种花材,花束制作老师要为遍布七省市的编结者录制视频或者线上授课。

最浩大、烦琐的工作,是钩编。一针一针,不松不紧。一朵玫瑰有10片花瓣,编结一片花瓣需要20分钟,再加上3片叶子和花茎,需要一位编结师耗费至少5小时。

之后,要质检,要组装,还要再次检查,确保每一束花都没有瑕疵。

花束只是冬奥会和冬残奥会盛大背景下的一项小道具,但“绒耀之花”凝结的心意和巧思,令人感佩—花束常开,人性化且绿色环保;编织者获得劳动报酬,并为参与这一盛事与有荣焉;同时,冬残奥会花束主要由中国残疾人福利基金会负责完成。

北京冬奥会开幕式上,马兰花合唱团的44个河北阜平山里娃登上舞台,戴着虎头帽,穿着虎头鞋,用希腊语演唱《奥林匹克颂》。

当全世界的目光投向那些生机勃勃、面带微笑而放松的孩子们身上,这就是开幕式总导演张艺谋说的,新时代,我们向世界讲出的中国故事

这个故事背后还有更深一层的意蕴。

河北阜平县马兰村曾是《晋察冀日报》社旧址所在地,社长邓拓的女儿邓小岚曾在马兰村一户农家被寄养3年。2004年退休后,邓小岚回到马兰村,义务为孩子们上课,教他们音乐—在她看来,音乐滋养心灵,润泽童年

由于交通不便,300多公里的路程,最初她要走差不多12小时。为学校盖起教室,募集、置办乐器,教孩子们演奏、演唱,成立马兰小乐队,创办国内首个儿童音乐节“马兰儿童音乐节”……

音乐,不仅给这里的孩子带来快乐,也为他们插上了梦想的翅膀。18年来,马小岚带着一批又一批老区的孩子走出大山,到北京、上海等大城市演出,获得全社会的关注,也吸引了张艺谋及北京冬奥会的主创团队。

这两个看似没什么关联的故事,放在北京冬奥会的大背景下,有了一种迷人的羁绊。

最好的时代,是每一个普通人都能被看见、被发现价值的时代。

绒耀之花和马兰花合唱团,只是奥运盛事的一个小小的切口,却生动展现了“一起向未来”的浪漫。谁又能说,它们不是奥运精神“更快、更高、更强、更团结”的一种诠释呢?